专家剖析教材“换血”风波 “经典”作品未必都适合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新学期伊始,网络上关于高中语文教材的讨论之声不断,“教材‘换血’”、“教材‘贫血’”、“去鲁迅化”等颇吸引人眼球的说法则使讨论不断升温。现行高中语文教材究竟呈现怎样的状态?何为经典、经典文章的选择秉承怎样的原则?教材改革与高考有怎样的关联?日前,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济南市教学研究室主任万福成,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省课程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潘庆玉。□本版撰文记者向萍

“去鲁迅化”是误解

“最近我看了不少有关高中语文教材调整的报道和文章,其中不少文字有误导的倾向。有些媒体的报道本身是缺乏对具体教材的真实了解的,而在文章里他们有没有对课文加以阶段性划分。大家讨论的重点是高中语文教材,却把《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小学和初中课文也收进来一起讨论,这样是不科学的,而造成读者的迷惑就在所难免了。”济南市教学研究室主任万福成说自己还在网上看到很多网络文章,其中不乏措辞激烈的,甚至动用了“去鲁迅化”、“去中国化”等表述。万福成认为造成人们对高中语文教材误解的原因主要来自某些媒体的失实或不准确报道,而对现行高中语文教学模式等的不了解则是更深一层的重要原因。

“模块”的概念是1976年由美国教授迈克尔·加扎尼加提出。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就是将一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西方国家在职业教育中广泛运用模块理论,1993年我国引进模块教学后,也首先运用于职业教育中,现已走进了普通高中教学领域,尚处于一种探索阶段。

据万福成介绍,目前,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模块。必修课模块分为语文l至语文5五个子模块,分别对应着五册高中语文课本。选修课模块分为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等系列,而每个系列下又分了若干个子模块。要求学生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按照规定,高中学生要在1.25学年内完成5个必修模块的学习,每个学期对应着2册课本。从高二第一学期的下半阶段开始至高三上学期,学生开始选修模块的学习,选修不得少于4个模块,最多可选7个模块。”万福成说,对于教材来说,必修和选修是相辅相成的,但很多人一谈教材就盯必修部分是偏颇的,而很多媒体有关《阿Q》被“剔除”高中语文教材的报道其实不够准确。“《阿Q正传》并没有被教材删除,只是从必修课本转移到了《鲁迅作品选读》里,在选修阶段,如果文章被师生选择还是需要作为课文进行教学的。”

大多教材近年只是微调

“国家课程标准教材主要有5个版本,统称为‘国标版’,它们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人教版’、山东人民出版社的‘鲁人版’、江苏教育出版集团的‘苏教版’、广东版和来自语文出版社的版本。”2004年,山东与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首批成为“课改区”,“国家教育部的相关文件明确规定的一个省不允许只用一个版本的教材,我省忠实地执行这一政策,所以现在我们省高中语文教学施行了鲁人版、人教版和苏教版三个版本。现在全省有60万高中生,三个版本的施行范围各占1/3。”万福成说。

“围绕国家课程标准,不同的教材有不同的编写队伍、秉承不同思想、编写体例也不尽相同,所以5个版本教材差别较大。”一篇名为《教材“换血”莫搞成“贫血”》的文章以醒目的标题吸引了不少读者,然而,万福成和潘庆玉均表示“换血”说法有些言过其实。据万福成介绍,相对苏教版而言,鲁人版和人教版教材选择的篇目因为经典性强而比较稳定,近三年来只做了微调,称不上“大换血”。例如把必读改为自读,但仍然放在教材里。还有就是把必修教材个别不合适的篇目放到了选修教材。“微调还表现在难度和次序上,例如《报任安书》原来是作为高一上学期教学篇目的,考虑到文章的难度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现在调整到高一下学期第四册里了。”

“鲁人版的必修篇目部分近年来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改动,选修课文这一块相对灵活一些,有一些调整,但幅度不大。”曾参与过鲁人版高中语文教材立项工作的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潘庆玉说。

万福成说,频繁见诸报道的《阿Q正传》是针对苏教版的,“苏教版之所以进行微调是借鉴,更是综合各方面因素尤其是一线老师教学经验反馈后做出的决定。《阿Q正传》篇幅那么长,学生光阅读就要将近一个小时,如果老师在必修模块加以讲解至少需要4个课时,但必修模块总共1.25学年的时间,在那么有限的课时里讲这么一个大部头的文章,老师难度大,学生接受效果也未必好。其实现在鲁人版和人教版的必读部分也没有这篇文章。”

网上的《各地中学教材大换血,看看被踢出教材的课文》一文未明确版本而开列了一份“被踢出名单”,包括《孔雀东南飞》、《阿Q正传》、《纪念刘和珍君》等在内的20余篇文章。事实上,《孔雀东南飞》依然保留在稳定性较强的鲁版教材里;而即使较多微调的苏教版在今年的新版本里也依然保留了《纪念刘和珍君》、《雷雨》、《廉颇蔺相如列传》、《六国论》等经典篇目。“媒体的失实报道和在措辞方面的不严谨不仅会造成一种误导,同时也会造成对出版方的伤害。”万福成说。

经典作品未必都适合做教材

《阿Q正传》是当之无愧的文学经典,有人因为它推出高中必修部分而对语文课文选择的标准发出质疑,同时不乏有人提出“去鲁迅化”之类激烈的措辞。“对《阿Q正传》的调整并非否定或者低估它的文学价值和经典性,语文教材当然要有很高的文学性、艺术性,但它毕竟不同于纯文学作品和报刊文章,终究是要用于学生的。除了要培养听说读写的基本语言能力,还应该有文学的陶冶、文化的熏染和思想价值观等的引导等。所以,‘文学性’并不是唯一的选择标准。”潘庆玉说。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这篇文章一直沿用了几十年经久不衰,原因就是它运用了很多典型的修辞,而它观察和描写景物的角度、方式很适合于教学。”潘庆玉又从另一个角度选择文章范例加以说明,“《道德经》、《庄子》绝对是经典,但高中语文课本里绝少选用,因为它们远离了学生们的现实生活,老师也很难教授。”

与此同时,人们可以看到,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贝克特《等待戈多》等很多优秀文章走进了高中教材。那么教材的微调是否会造成“贫血”现象呢?对于教材的局部调整,潘庆玉和万福成均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调整后的教材较以往“营养”更丰富、更科学。

“对部分时文的替换体现了教材选择方面从以往相对看重政治性向文学性的倾斜;汪曾祺作品的入围说明教材对作家风格的关注和包容;金岳霖等民国人物风貌文章明显说明了教材文化含量的增加;西方著名流派经典作品的加入无疑有助于学生们视野的开阔。”文学作品走入中学语文教材明显晚于文学史对它们的研究,“并非所有文学经典都适合做语文教材,但作为语文教材的文章一定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因此可以说,成为语文教材是对具体文学作品更真实而充分的认可。”潘庆玉如是说。

究竟谁有资格编写教材?

另外,潘庆玉还特别强调了教材编写者的重要性,“中学教材的编委会主要由出版社和当地教育机构,如省市教研室两部分组成。在成员上说,主要包括高校教授、活跃在教学一线的中学语文优秀教师、教研员等。另外,教材的最终选择还会听取学生们的意见,调查阶段会开列出一个篇目,让高中学生自主选择。所以任何一个版本的教材都是各方合力的结果。”潘庆玉如是说。

“究竟谁可以参与主持和编写教材?谁来确定编写者的资格?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潘庆玉特别以叶圣陶、夏丏尊、朱自清等为例,“他们都是解放前响当当的大家,比如叶圣陶老先生,率先提出将小学‘国语’和中学‘国文’统一定名为‘语文’,强调开放意识、人文精神在语文教材编写中的重要性。身为新中国语文教育起到奠基人的他本身就是一个著名的文学家、有着丰富理论教学实践经验,并热衷于基础教育事业的教育家,并由这样的大家编写出来的语文教材品质一定很高。但现在这样的大家显然少之又少。”潘庆玉认为,教材编订从某种程度上说,根本问题还在于人,编写者,“并不是所有高校教师都有资格,编写者至少应该是文学界、语言学界、教育界被大家公认的具有独创性、有自己作品和影响力的人,惟其如此,他们的编纂的教材才具有说服性。也希望能有更多名人大家能够有热情亲自操刀,为孩子们编订教材,这样,我们的教材才能堪称经典,才能让人们爱不释手。”

教材改革与高考制度相辅相成

由教材的版本和修订问题人们自然会联想到高考,不同版本高中语文教材的选择是否会影响到学生们的高考成绩呢?

万福成说,教育改革是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包括课程改革、教材改革、课堂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而它们之间是环环相扣、彼此关联的。据万福成介绍,目前全国有18个省区独立命题,山东省自2006年开始独立命题,2007年则首次作为课改区进行独立命题,“国家教育部有明确规定,高考语文命题必须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国家教育部课程改革试验区语文考试大纲》和《山东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三个文件为依据。也就是说高考并不是以具体哪个版本的语文教材为依据的。现在的学校教育理念是‘知识在课内,能力在课外’,而高考测试的重点也逐年由对细微知识向实际能力方面倾斜和转移。”万福成说。

从“一纲一本”的“国定制”时代到“一纲多本”的“审定制”时代,随着教学改革形势的发展,高中语文教材呈现出多样化态势,“和以前大一统的局面相比,现在的语文教材较以前更动态,呈现出一种百花齐放的态势,是对当代多元化、个性化教学理念的折射。这无疑为年轻人认识世界打开了更多的窗口,学生能力也将得到更全面的培养。”潘庆玉说。

“高考语文所要测试的语言能力归结起来包括应用、审美和探究三方面,现在教材编写方面多样、灵活而科学的特点正与这些能力遥相呼应。”万福成说。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