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文化风云榜:《红楼梦》古装版流星花园(图)

  【一周争议】 鲁迅大撤退


“阿Q”是不少网友对语文课本的深刻回忆。
“阿Q”是不少网友对语文课本的深刻回忆。

  9月6日,编剧刘毅在其微博上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

  取而代之的课文包括:反映“神舟六号”飞船升空的《飞向太空的航程》,呼唤奉献精神的《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反映香港回归的通讯报道《别了,不列颠尼亚》等作品。

  对于80后的我们,教科书影响了整整一代,乃至成年后成为共同记忆。不知道现有网络和冗长课外书、在充满外界诱惑下成长的一代,是否还如此器重教科书在心目中的地位?

  “鲁迅大撤退”遭议论的很重要原因,就是今天已经开始有些话语权70后80后步入30岁之后,开始忆旧。这是他们步入“老者”行列的一个特点。 ——张放博客

  语文等于政治,政治需要,鲁迅来了,政治不要了,鲁迅走了。换上的新课文,还是政治。——张鸣微博

  “去鲁迅化”是隔一阵就爆发一次的癔症。现行教材对鲁迅的解读,依然将其简单地政治化、革命化乃至意识形态化。关键不是要不要,而是如何去读。——胡印斌博客

  【一周事件】 《红楼梦》:古装版《流星花园》?


《红楼梦》小宝玉剧照
《红楼梦》小宝玉剧照

  在《红楼梦》上映前后,贬始终多于褒而存在。在诸多电视节目采访中,导演李少红大倒苦水吐露拍摄的谨慎与辛酸。翻拍经典本来就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儿,只是李少红没有预料到口水阵势会如此汹涌。面对“千夫指”,李少红表示:“观众和网民是两个概念,谩骂只在虚拟世界。其实人人都爱红楼梦。”

  在本周评论家的观点分析中,得势的“红学家”们也勉强为李少红垫了背。

  荧幕中的快镜头,是因为“根据红学家的意见是应该保留的,而50集的篇幅根本无法容纳,只能用快进交代。”“原来拍过贾珍在门口多偷听一回谈话,红学家都说小说没有,不行。”于是新剧《红楼梦》成了书本《红楼梦》的视听版。——潘采夫 《新京报》评论

  李少红对《红楼梦》的改编,让它像个广播剧。李少红上了红学家的当?——叶匡政博客

  红学家正在利用《新红楼梦》强奸民意,将自己不受关注的研究硬生生的变成真理。他们所选择的,就是利用一部大众关注的电视剧,以此来推销自己几乎被证伪的观点。类似所谓红学成果,也用同样的流程,让自己从小众变成大众,从而掌握了话语权。——陆琪博客

  “中国人理解传统的盲区在红楼梦里都有体现。挂满了折扇、脸谱和中国结,也不过是仿古街的纪念品摊位;缺少了命运的悲剧感,即便有金玉良缘或是木石前盟,也只是一部古装的《流星花园》。”

  《京华时报》评论员张铁的点评,几乎一语中的。也从侧面描摹红楼剧组之不易。毕竟,让一群生长在新时代的戏子,他们中的大部分甚至尚未读过《红楼梦》,却要流畅的诵读古文,揣摩古老家族纸醉金迷年代的角色,甚至在导演的教导下学习拿毛笔,拍完之后又要遭遇一群红楼专家与普通观众的双重挑剔,这可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儿。

(责任编辑:潘幸知)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