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老建筑有了“家谱” 已收集老建筑照片1100幅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沈城老建筑如何保护?省委党校王建学教授等用新旧照片为沈阳350多座具有标志性、代表性的老建筑搞了个“家谱”。昨日,汇集了1100幅照片其中半数为老照片的 《名城印象——沈阳建筑图史》付梓。王建学心情复杂地说,这回即使地面上的老建筑没了,还可以在书里找。


  也许是研究历史的缘故,王建学与老建筑素有感情。在新一轮城市开发建设中,老建筑已处在生死关头。带着这样的焦虑,2008年,他与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研究室主任高建、新浪乐居东北及环渤海地区总经理侯振龙一拍即合,决定为沈阳的老建筑搞个照片“家谱”,抢救城市记忆。


  他们收集了6000多张沈阳建筑老照片,其中绝大多数由收藏家詹洪阁提供。从中精选出350多座老建筑的500多张照片,涵盖了国家、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一部分属不可移动文物,并选取了一些已消失的老建筑照片。之后,他们以老照片为蓝本,逐一拍下这些老建筑的今貌。


  在拍照中,为了突出视觉上的对比,他们尽量选取与老照片比较接近的拍摄视角,这样,新老照片放在一起,有啥不同,一目了然。


  由于钟楼、鼓楼、魁星楼等老建筑已不存在,他们就查阅文献资料,找相关部门了解情况,召开知情者调查会,每一处细节都要实地采访落实。最终找到这些建筑当年的确切位置并拍下来。这样做,就是为了让人们在记忆中留住这些珍贵老建筑的身影。


  在编排时,他们对一些重要的老建筑,选取不同历史时期的老照片依次排列,力求系统地呈现出老建筑的生命历程。譬如,沈阳站是沈城标志性建筑,书中选取其在清末、民初、伪满和新中国各个时期的照片,形成完整的“家谱”。


  实景、实地、实事,与以往纸面上的历史研究比,让王建学对老建筑命运的忧虑更深切了。他告诉记者,书中收录的350多座老建筑,有68处已不复存在。满铁奉天图书馆、盛京施医院教学楼、满蒙毛织株式会社百货店3座老建筑就是在成书期间被毁,他们的拍照竟成了这些老建筑的 “遗像”。即使一些按老建筑复制、重建的“假古董”也走了样,失去了史证意义。诸如异地重建的满铁奉天图书馆、满铁奉天社员俱乐部都“改头换面”了,重建的北市场牌楼与原样大相径庭……


  王建学说,保护有价值的老建筑是我们的历史职责,决不能只图眼前利益而损毁那些不该损毁的老建筑,特别是那些在历史的链条中印证某一段历史、承载特定文化内涵的老建筑。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