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东晋古墓被毁事件调查——被遗忘的古鄂州

鄂州历史悠久,自春秋战国以来,始为东楚首府,继为鄂邑、鄂郡、鄂县,其间两度为帝王都城。三国时期,东吴立国60年,鄂州作为其国都和陪都,其先后达45年之久,与建邺(今南京市)并称“东都”和“西都”。两晋迄于宋辽,鄂州时为郡治,时为州府,始终是长江沿岸的政治和军事重镇。在历史上,鄂州是鄂东南的重要商埠,亦是这一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清光绪《武昌县志~武昌县城图》

鄂州人文荟萃,英俊辈出。楚国熊渠、东吴孙权、东晋陶侃等历代王侯重臣,或承封袭爵,或建都驻跸,都曾在这片土地上金戈铁马,纵横驰骋,鄂王城、吴王城、点将台等故址遗迹,都记载着他们在鄂州的文治武功。唐代李白、北宋苏轼、元代丁鹤年等文骚首领,或结庐隐居,或慕名游历,都曾在鄂州挥毫濡墨,舒喉放歌,留下了许多名传千古的诗词歌赋。 《武昌钓台篇》、《武昌西山诗》、《松风阁》等古诗词,饱含着他们对古武昌今鄂州的殷殷深情。鄂州近代亦名人辈出,有“曾门四学士”之一的晚清书坛宗师张裕钊,中国工人运动著名的女活动家张金保,中国近代气功武术教育家万籁声,中国现代话剧事业的拓荒者万籁平,全国战斗英雄赵怡忠等,他们如同灿烂的群星,为鄂州历史增添了光辉的异彩。

在一座吴楚故地,当然留存的古迹必然很多。在考古文化上,鄂州古墓属于吴晋南朝墓葬文化。吴晋南朝墓葬分布在长江中下游、闽广和川滇等地区的吴蜀、两晋、宋、齐、梁、陈时期的墓葬。长江下游南京、鄂州等附近地区,为吴、东晋、南朝各代都城所在,故发现的吴晋南朝墓葬数量较多,并且还保存有许多南朝陵墓石刻。长江中游武昌、鄂城地区,也发现了不少较重要的吴晋南朝时期的墓葬。闽广地区西晋以后经济发展较快,故发现的墓葬以东晋南朝时期的为多。川滇地区原属蜀汉,故多蜀汉、两晋墓。据不完全统计,迄今已发现的吴晋南朝墓葬总数已超过千座。这一时期的墓葬绝大部分是砖室墓,以单室和有前、后二室的数量最多,墓顶多为券顶,也有平顶或穹窿结构的。墓内随墓的器皿,从以陶器为主逐步改变为以瓷器为主。还常见聚族而葬的家族墓地,墓地内各墓排列有序,墓内并放置有表明死者身世的墓志,帝王陵墓的墓前还有精美的神兽、石柱等石刻。在四川地区,又常见具有地方特点的崖墓。数量众多的吴晋南朝墓葬,反映出这一时期由于长江流域的开发,南方的社会经济逐步繁荣的情景。墓中出土的随葬品,为研究吴晋南朝的物质文化面貌,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如今被毁鄂州古墓据鄂州市博物馆副馆长徐劲松介绍初步判断为东晋至南朝的墓葬,开发工地遗留许多青砖,可断定为砖室墓。砖多有花纹,并有一纪年铭文砖(字迹不清,尚未断定年代)。从现场照片看,有明显生、熟不同土层。具体现均不清楚,至于是否有埋藏物亦不得知。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