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之子:父亲是"月光族" 天价画作 一气呵成

 

徐悲鸿与夫人廖静文和孩子 资料图片

 

 

重庆画家将一幅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女士的画像送给徐庆平(左)

 

    10月22日至28日,纪念徐悲鸿诞辰115周年全国书画大赛暨名家名作特邀展,将在渝中区日月光广场举办。昨日新闻发布会上,徐悲鸿之子、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徐庆平专程从北京来渝出席,并首次披露父亲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

    在新闻发布会上,徐庆平先生专门代父母向重庆及重庆人民表示感谢。他说,在重庆的8年里,是父亲艺术创作生涯最巅峰的时期。

    在重庆8年,徐悲鸿居住江北盘溪石家花园,曾顶着日本飞机大轰炸,每天摆渡去对面松林坡中央大学上课,回到家后,就点煤油灯创作。《愚公移山》、《醒狮》、《巴人汲水》、《奔马图》等300余幅国宝级的重庆题材美术作品,几乎是他创作巅峰的全部。

    2004年,《巴人汲水》在京拍出1650万元天价,被誉为“500年罕见”,世界艺术史上不朽之作。

    徐庆平说,当时,父亲看见江边劳作的挑夫,连草稿都没打,叫两个学生牵着画纸,现场一气呵成。并在这幅画上题词“忍看巴人惯挑担,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

    “按现在的说法,父亲是个‘月光族’。”徐庆平透露,当时,父亲所有的钱都用做支持抗战、帮助穷学生、购买字画,家里从来没有多余现钱。

    抗战胜利后,徐家迁至北平。徐庆平说,因为父亲把钱拿去购买字画了,自己上小学时,家里天天熬白菜,喝大米小米混合煮成的二米粥,很难下咽。有一次,家里实在没钱了,母亲廖静文甚至将她的一件衣服拿去典当。

    据透露,徐悲鸿平均每周都要去逛画院、画店,见到精品就眼睛发亮,人家叫价多少他就出多少钱。为此,许多画商故意将画品摆在店面显眼位置,为的是徐悲鸿经过时多看几眼,然后等待价格猛涨。

    据悉,徐悲鸿一生收藏古代名家字画1200余件,自己保存的画品万余件。

 

    徐庆平向广大家长进言

    除非孩子特别热爱

    否则别逼着去学画

    徐庆平身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针对目前许多父母陪着甚至押着孩子学画,他向广大家长进言,除非孩子特别热爱,否则就不要逼着孩子专门去学习画画。

    抗战胜利后,徐悲鸿举家迁至北平。徐庆平就是在到北平后一个月生下来的,故取名庆平。他戏称,自己的籍贯说重庆或许更准确。

    徐庆平透露,虽然小时常帮父亲磨墨,但父亲一直不让自己学画。父亲先让他练字,坚持每天亲自批改。他后来才知道,画画有多苦,只有画家本人才能体会,父亲不教画画让他练字,是为了培养自己的艺术审美能力,并养成刚毅的精神。

    “直到父亲过世后,我才开始学画。”徐庆平说,如今许多父母陪着甚至押着孩子学画,其实并不好。他认为,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画画,除非孩子自己特别喜欢,否则一定走不到头。

(责任编辑:单晓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