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之子:“我名字里的‘庆’指的就是重庆”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徐悲鸿儿子徐庆平在纪念徐悲鸿先生诞辰115周年全国书画大赛新闻发布会上发言。  


  “在重庆的8年,是父亲的艺术生命之火燃烧得最旺盛的8年。”头发花白、西装革履、声如洪钟,昨天上午,现代绘画艺术大师徐悲鸿之子、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徐庆平就这样出现在“纪念徐悲鸿先生诞辰115周年全国书画大赛及名家名作特邀展”的新闻发布会上。


  据悉,“特邀展”将于10月22日—28日在渝中区日月光广场举行。届时,徐悲鸿夫人廖静文、儿子徐庆平及国内多名重量级书画家都将来渝。


  未打草稿完成《巴人汲水》


  “父亲在世时常和我讲重庆的生活。”徐庆平说,抗战时期,父亲在江北盘溪石家花园前后居住了8年之久。“昨天经过大轰炸纪念遗址时,我又回想起他给我讲的那个年代的那些故事。”


  徐庆平回忆道,“那时候条件很艰苦,父亲用的是煤油灯,喝的是用明矾过滤的江水,他每天要过江到松林坡的中央大学上课。”


  徐悲鸿刚到重庆时,看到的即是一行行挑水的汉子,他们吃力的步履和被水桶压弯的扁担,使他深刻地感受到那份生活的艰辛,和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重庆人世代相传的抗争精神。


  徐庆平透露,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染,在中央美院的教室里,两名学生铺开画纸,徐悲鸿没有打任何草稿,提起画笔完成了著名的《巴人汲水》。


  “父亲对重庆感情非常深,我名字中的‘庆’,指的就是重庆。”


  曾在新加坡烧掉上千幅画作


  “他是爱艺术爱到骨头里的人,是一个勤奋的艺术家。”这是徐庆平对父亲的评价。发布会现场,徐庆平转述了企业家郭鹤年给他讲述的关于父亲的小故事。


  有一年,徐悲鸿到新加坡举办画展,当时就住在郭鹤年家中,那时候的郭鹤年还是一个小孩。


  徐悲鸿总是从天刚亮的时候就开始画画,一直画到黄昏,小小的郭鹤年就在一旁帮他研墨。他每天都会画很多画,到黄昏的时候,就把自己不满意的作品拿到花园里烧掉。那期间被他烧掉的画,至少上千幅。


  小时候的徐庆平也常帮父亲研墨,“如果画到晚上还剩有墨汁,他就会用这些墨汁写大对联。”徐庆平告诉记者,“直上青天揽明月,欲倾东海洗乾坤”就是用剩下的墨汁写的。


  钱用来帮助穷学生和买字画


  在徐庆平的印象中,父亲在生活上对自己近乎苛刻,一生不穿绸衣。夏天总是一件蓝布长衫,冬天则是一领深色棉袍;皮鞋都是在东单地摊上买的旧鞋;家里吃的是大米与小米混蒸的“二米饭”。


  徐庆平说,父亲一辈子的钱就用在两个地方:帮助穷学生和买字画。


  徐悲鸿收藏从古至今的名家字画1200多件,徐庆平回忆,只要看到好作品,父亲就会激动地大喊一声,快步跑到跟前,“本来作品没那么贵的,被父亲一喊,价码立即就上来了。”


  那时,北京城只要有好的作品,总是先被徐悲鸿“抢”走了。去世前一周,徐悲鸿还买了我国近代杰出画家任伯年的4幅作品,他认为它们“无懈可击”。


  徐庆平说,父亲去世后,所有收藏全部捐献给了国家,“那时,我和母亲住在家里放煤炭的小屋子里。”


  教给儿子最有气魄的东西


  徐悲鸿在徐庆平4岁的时候开始教他写字,“当时父亲到琉璃厂去给我和妹妹各买了一本《张猛龙碑集联》,并在字帖的扉页上写下‘拔山盖势之气,长河大海为辞’的字句。”


  4岁的徐庆平就开始每天写两页九宫格。徐悲鸿很忙,但每天都会抽出时间来批改儿子的作业。写得好的字下面,他会用红色的毛笔画3个圈圈;写得不好的,徐庆平就要重新写。


  “后来我当了老师,才明白父亲是要从小培养我的审美习惯,他非常重视小孩的审美教育。”徐庆平称,父亲给他选的《张猛龙碑集联》,就是要从一开始就给他最有气魄的东西,培养他坚定的意志,“我觉得这对今天的孩子也特别有用。”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