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云生:直面社会弱者的真实处境(组图)

  从1995年第一次来到云贵川三省交界的乌蒙山脉下公路边的小煤窑,耿云生就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

  不到一米高的洞口,从伸手不见五指的洞里朝洞外像壁虎一样手脚并用爬出来一个拉煤工人,嘴里咬着一盏煤油灯,身后拖着一个用竹子编成船行一样的筐,筐里装着近两百公斤煤,满头大汗一步一步地往前爬,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必须使出全身的力气,等过完秤将煤从竹筐里倒掉后,才能站立起来。
烤土豆常常被矿工们用来做午餐。云南彝良。
十一岁的年龄烟瘾还真不小。云南彝良。
下井前必须严格检查,不得携带任何火种进入洞内。云南彝良。
眺望远方,矿工们总想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云南昭通。
每天下井前,工人们都爱聚在一起聊天。云南彝良。

  从1995年第一次来到云贵川三省交界的乌蒙山脉下公路边的小煤窑,耿云生就被眼前的情景震住了:“不到一米高的洞口,从伸手不见五指的洞里朝洞外像壁虎一样手脚并用爬出来一个拉煤工人,嘴里咬着一盏煤油灯,身后拖着一个用竹子编成船行一样的筐,筐里装着近两百公斤煤,满头大汗一步一步地往前爬,每向前迈进一步都必须使出全身的力气,等过完秤将煤从竹筐里倒掉后,才能站立起来,再看工人全身上下已被煤灰和汗水染成黑色,唯一能看到是一对眼球和一排牙齿。”以至于十余年后的今天,耿云生再度回首那一刻,言语间依然有掩饰不住的“心紧缩成一团”的感受。然而,彼时,他在匆忙地举起相机拍下几张照片之后,便匆匆返回。但一个疑问却长久地在他的脑海中徘徊,无法排解:“为什么这种原始的劳作方式会出现在整个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寻求,无解。他只能用朴素的拍摄手法,传统的纪实摄影语言,一次又一次地往返于乌蒙山区的大、小煤矿之中,用手中的相机真实地拍下了矿工们工作、生活、休息的每个瞬间。照片中,是矿工们漆黑的脸,而镜头后的耿云生同样如此。他和矿工之间消弭了距离,中午可以和他们在同一个锅里捞面条吃,当着他的面,他们可以脱衣洗澡。他们接纳了他,认同了他。镜头前和镜头后的人,完成了信任和尊重。

  耿云生照片里的矿工只是以最简陋的人拉或者背——最先进的是自行搭建的雪橇一样的船状“划子”——简单方式采煤,以换取基本的生活资源,在煤价节节攀升的今天,为中国的GDP做着贡献。之前那些脸上充满了笑容的、头戴有矿灯、脖子上系着白色毛巾的矿工形象,早已消失在现代人的视觉记忆中,不过即使如此,观者的心理从来没有准备要看到这么一群矿工形象。恍然大悟,所谓的文明社会的文明建设,原来有那么多的暴力作为基础,有那么多的强悍之下的弱者支撑。

  2010年7月,以《乌蒙矿工》为题的画册收入了耿云生53张作品,终于顺利出版。
(责任编辑:李岩)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