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臂维纳斯”魅力犹然——由残瓷拍卖说开去
近期,某拍卖公司举办的瓷珍雕塑残器拍卖会又要开槌了。遥想过去被视为敝履的残瓷,如今不仅光耀拍卖会场,还被定于较高的估价,不禁令人感慨万分。犹记得,几年前古玩行还流行着“瓷器起了毛,不值半分毫”的俗语,可眼前残瓷的魅力却开始在拍场内外悄然绽放,并渐次蔓延开来。
那么残瓷引人眼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笔者想到了希腊雕塑——断臂的维纳斯。断了一只手臂的维纳斯令人遗憾,艺术家们试图让其完美无缺,续接的手臂或举或抬,或屈或展,或空或实,诸多方案均不理想,最终只好放弃至善至美的追求,而保留了维纳斯的残缺——人们发现残缺本身也是一种美!
断臂维纳斯
残缺本身就是一种美,正如英国经验主义美学集大成者博克所言“完善不能成为美的根据,因为美常与弱点和不完善联系着”——残缺予人以无限的遐想,或见证了一幕惊心动魄的历险故事,或承载了一段鲜活辉煌的历史记忆。如若过于完美,反而疏远了与常人的心理距离,规避了生活自然真实的状态。
我们知道,在希腊首都雅典卫城的古城堡中心、石灰岩的山岗上,耸峙着一座巍峨的长方形建筑物——世界艺术宝库中著名的帕特农神庙。自公元前432年建成以后,这座神庙一直命运多舛,先后被改做基督教堂、清真寺、军火库。1687年,在土耳其与威尼斯战争中毁于炮火,只剩下30多根石柱和断壁残垣。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庙顶已坍塌,雕像荡然无存,浮雕剥蚀严重,但巍然屹立的柱廊,依然向世人展示着其恢宏的规模和精严整饬的建筑风格。
有人说,岁月冲刷掉的只能是“形、体、肉”,沉淀下来的必是“精、气、神”。这或许就是帕特农神庙令无数中外游客心驰神往的原因。
帕特农神庙
下面又是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根据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著名儒学家伊藤东涯所著的《蚂蝗绊茶欧记》记载,中国南宋时龙泉窑的一个精美的碗被传到日本后,一直被当作国宝珍藏。到了日本室町时代(1392—1573),此碗被当时的掌权大将军——足利义政(1449—1473)收藏。足利将军十分喜爱它,但因种种原因,碗底还是出了冲。于是将军派遣使者携带此碗来到中国,恳请当时的大明皇帝依照原样再赐一个。然而遍访各窑,已仿不出如此釉色的物件,只好命工匠将冲锔住,由其使者又带回日本。因六个锔钉的形状酷似蝗虫,日本人称其为蚂蝗绊。此碗后经多人庋藏后,现存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蚂蝗绊”碗
“蚂蝗绊”碗
“蚂蝗绊”碗
让我们再来谈谈北京首都博物馆的一件镇馆之宝“元代青花凤首扁壶”。这件出土于北京西城区鼓楼大街元大都遗址的瓷器,是用40多块残片修复而成的惊人之作。瓷器在送抵博物馆之前,曾用石膏进行简单黏接,依稀可现基本型制。然而在清理、去除原来的黏合剂以后,博物馆的陶瓷修复工艺师却发现:破碎了的瓷片达到48块之多,大的像巴掌那么大,小的只有蚕豆、黄豆那么大,缺失的部分另有17处。
经过清洗、着色、作旧,并实现可逆修复后,扁壶重获“新生”,别具匠心的造型、润泽剔透的釉色、多种技法相嵌的工艺、汇集中外风格的纹饰,一一向后人诉说着元代青花工艺的精湛水平。如今,在首博精品云集的瓷器展厅中,“青花凤首扁壶”以鹤立鸡群的姿态,被安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也许人们今天所给予它的一切荣耀都并不过分,因为在它身上所凝结的,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同时也浓缩了当代中国文物修复事业上最为亮丽的一笔重彩。
元代青花凤首扁壶 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
由此,对真正的收藏者来说,注重其艺术内涵,才是收藏和审美的最高境界。残瓷拍卖遁入佳境,昭示于人的莫过于此。
清雍正仿汝釉双牺耳汉壶式尊 拍场残瓷作品
明嘉靖青花婴戏图大缸 拍场残瓷作品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