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二题

  对话弥勒


  96号窟是敦煌最大的石窟,其中供奉的弥勒佛高度为35.5米,乃全国泥塑大佛之冠。只不过,这座弥勒佛和我们常见的那个笑容可掬、布衣大肚、随地而卧的弥勒佛不同:他呈坐姿,两腿自然下垂,两脚着地,双手支在腿上,目光下视,其势高大威严。加之容纳大佛的洞窟是一个高耸的空间,下大上小,石窟向上弧转收小,下部的平面为方形,站在窟底仰视大佛,越发感觉空间高耸,大佛威严,天地悠悠,人众渺小。


  我在96号窟中伫立。正是日落时分,石窟外,夕阳衔着最后的余晖渐渐坠入与罗布泊相接的浩瀚沙漠,几抹余光透过宽敞的窗子洒在威严的大佛身上。在阳光的余晖中,弥勒佛右手上仰,左手平伸,深邃详和的目光,略显迷离,似乎端坐千年终有些倦怠。我抬头仰望大佛,正好与他下视的目光对接。于是,忙双手合十,闭目屏息,于冥冥之中开始了与大佛穿越心灵的对话。


  请问:人何以知未来,并修得来生?


  佛答:茫茫大千,无始无终。今生即往世之未来,未来即今生之因缘。现世的一切欲望转瞬即为烟云,留存未来的只有人心而已。


  再问:何当以解?


  佛又答:世间没有东西一成不变,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往事之因缘导致今生之状况,现世之行为决定未来之去向。故佛法以为,因果是修得未来的舵手。此间,众生业力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悟得了众生即佛,也就悟得了佛法的真谛,众生所系亦即未来,修得今生即是修得来生。


  佛言禅意颇深。吾生愚钝,终不得详解。再想发问,暮霭四合,阳光尽收,威严肃穆的大佛逐渐被夜色淹没。他望着我的目光似乎蕴含深意,竟以一语中断了冥冥中的对话——去看看前殿堂的几层石砖吧。


  这几层石砖莫非藏有玄机?我知道,那是1999年10月,敦煌研究所为了配合96号窟埋设电缆,在挖掘中发现的初唐、西夏和元、清两代铺设的洞窟地面。这几层地面高低相差一米,也就是说从初唐至清代上千年间,石窟共计修缮了四次。每次重修后因为风沙太大,虽有僧人打扫,但日积月累,地面都抬高了几十厘米。敦煌研究所的考古人员在把这些地面清理保存时,每一层都在原处留存了几块,依次在前殿堂左侧用玻璃罩着,供游人凭吊。


  我俯身细细地揣摩着这几层石砖。


  砖上的花纹清晰可见,即便是最下一层的唐代地面,也完好如初,时间的流水竟没能在上面冲刷出多少痕迹。其实,敦煌石窟多经修缮,许多已并非原样了,惟这几层石砖静静地铺在那里,上千年间没有被人做过任何修饰。上下相距一米,历经却是千年。千年的黄沙古道,千年的岁月流逝,埋藏了多少朝代更迭、征战讨伐,湮灭了多少英雄梦想、壮怀激烈。倒是这几层由历代工匠精心制造铺设的石砖,默默地见证着世间命运怎样由人的行为所决定。告诉人们,尘世万物皆为过眼烟云,惟人心可以穿越时空而进入永恒。乞求来世,不如修好今生!


  不知道我的解悟是否牵强?可惜弥勒无语,已在塞外大漠的茫茫夜色中入定参禅了。


  馒头柳


  我不明白,每天拜访敦煌的游客成千上万,为什么没有为它留下一行赞美的诗文呢?


  比起“沙不平铺,堆积而起伏,低者十米八米不等,高则二百三百米直指蓝天,垅条纵横,游峰回旋”的沙鸣山,它确无惊人之貌;比起“其水澄澈,深不可测,弯环形如半月,千百年来不溢、不涸”的月牙泉更无神奇之处。可是,就是这样一株盈盈碧绿的柳树映入我的眼帘时,我的心竟倏地一颤,仿佛在满耳关西大汉的铜琶铁板之后,又聆听到了皓齿吴娃的一曲牙板清歌。


  那是我们观赏了月牙泉、沙鸣山,踏上归途的时候。汽车驶离山脚,行不多远,一棵枝繁叶茂的馒头柳突兀地挺立在茫茫沙海之中。此刻,夕阳正衔着无限的依恋,把无数条金丝线抛向喧嚣的尘世。在落日的余晖中,漫漫黄沙披金戴玉,反射出耀眼的光晕。就在这金黄的世界里,一棵生意盎然的绿柳迎风摇曳着它那一头碧绿的枝条:傲然、淡定,从容而又执著。


  我惊呆了!不由想起千佛洞的缘起:公元366年,手持锡杖、云游四野的乐僔和尚来到三危山,正在峰头茫然四顾,准备找个地方栖宿,忽然眼前金光万道,云蒸霞蔚,似有千佛跃动。他双膝一弯,长跪不起,发出宏愿在此筑窟造像,再现眼前圣景。我想,这黄沙大漠中的绿柳突然映入我的眼帘,莫非也如那一山佛光,是在向我昭示着什么。于是,忙叫司机停车。我不敢近前打搅,就悄悄摇下车窗,默默地向它注目致意。当地的朋友见我对它痴迷,才有些惋惜地告诉我,除了拍摄它的照片获得过全国摄影大奖以外,还没有一个文人为它留下只言片语。


  我惶惑。是因为它的孤独吗?或许,它的震撼正在于它的孤独啊!倘若这茫茫沙海里齐匝匝一排垂柳,虽也壮观,却只会令人欢愉,而不会让我驻足沉思。“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孤独作为一种生命形态,呈现给我们一种别样的意韵。“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发现自己,因此人们需要不时的孤独与沉思”,说这话的挪威人南森一定是有感而发,他所以在北极探险和动物学等方面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孤独或许正是他成就的催生婆呢!仰望璀璨的星空,哪一个事业有成的饱学之士,终日于酒席宴上虚与委蛇,在名利场上博弈争锋?所以郝胥黎才如此断言: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


  孤独,有时和雄浑同义。比如,面对这棵大漠中的馒头柳,谁能说只有泰山绝顶、黄山云海、八月十八的钱江潮、蜿蜒万里的古长城,才配称雄浑?这株生意盎然的馒头柳难道不也是对雄浑的最好解读吗?它传递给人们的不是一般的美感,而是当生命力受到阻遏后洋溢迸发的振奋感,面对险恶的生存环境,奋起抗争而涌动于胸的勇气和自豪。


  孤独,不同于寂寞。寂寞是一条狭窄的甬道,两边枯草离离、残花落败;而孤独则是一条五彩云虹,蓝天为衬,气象万千。


  孤独,更不同于空虚。空虚,是一件落魄的衣衫,它使你在别人鄙夷的目光中内心战栗,在自我否定的心境里精神萎靡;而孤独则是一袭豪华的裘皮大衣,在朔朔寒风中,你因为它而温暖、而坚强。


  孤独,是令人享受的。现代人越来越被变幻万千的社会生活物化,通往生命终点的每一处驿站,都挤满了为登上华丽动车而争抢五彩车票的人群。一生之中难得有属于自己的宁静与淡泊。孤独,却给了我们省察自己内心的可能,与心灵对话的空间。享受孤独,就是不为世象的浮华所诱惑,按照内心的呼唤,守护好自己的信念,让人生多一份属于自己的精彩;享受孤独,就是不被内心的孱弱所击倒,厘清生命的航道,由思想的烛光引领,执著地走向生命的既定目标。


  如果说,聚会是众人的孤独;那么孤独就是一个人的盛宴。这棵馒头柳够有造化了,它在滚滚黄沙之中,生长得如此健硕,一定是尽得大地之灵性、日月之精华。它与沙鸣山为邻、月牙泉为伴,日观黄沙漫漫,夜听泉水潺潺,在极其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中,绽放着生命的绚丽。它多像一位襟怀博大、品德高洁的智者,默默地向希望读懂它的人诉说着人生际遇、世事无常……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