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美术大师走进国家殿堂 石湾陶艺震撼观众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乘龙妈祖》 黄松坚作 


  开创性的展览


  自1953年石湾公仔第一次亮相北京,掀起观赏热潮后,石湾公仔影响力逐渐势微,尤其是文革后,石湾陶艺在北京更是罕见。在广东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9月5日,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黄松坚陶塑艺术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展,这也是首位在国家级美术殿堂举办个展的陶艺大师,也是中国工艺美术界首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展览。


  这今年70岁的黄松坚是当今佛山石湾陶艺艺术家的杰出代表之一,被誉为“石湾贴塑陶艺的拓新者”。此次展览展示黄松坚大师50年来从艺创作的120多件代表作品,其中有《幸福临门》、《禅宗达摩》、《陆游咏梅》、《把酒临风邀牛斗》等12件原创作品。黄松坚通过将石湾公仔与大雕塑的技法相融合,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带给观者崭新的感官享受。陶艺展首日就吸引了3000多艺术爱好者慕名参观。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表示:“石湾公仔出自民窑,题材扎根传统元素,在传承与创新中,黄松坚的作品契合现代人的审美观,是富有魅力的民间艺术,石湾陶艺是国宝。”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春夏秋冬》 黄松坚作


  石湾公仔市场展露头脚


  广东佛山石湾制陶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贝丘遗址中已揭开其烧陶的历史序篇,石湾出现大型窑场的历史最迟可上溯到唐朝。


  2006年石湾陶塑技法入选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湾瓦、甲天下”的美誉标志着佛山源远流长、底蕴厚实的陶文化根基。“石湾公仔”是人们对石湾艺术陶瓷的俗称。其种类包括有人物、动物、山公盆景、器皿、瓦脊壁画和大型雕塑等。“石湾公仔”,以独特的砂质陶土为制作原料,作品具有典雅朴拙、浑厚凝重、刚健豪放、生动传神、釉色丰富、题材广泛、手法多样等特色和艺术风格。“石湾公仔”在世界各地展出均得到极高评价,已成为世人叹赏的品牌产品。石湾陶艺家们以独特技艺塑造的“石湾公仔”佳作,被许多国际知名收藏家和博物馆收藏。十七、八世纪时期,荷兰人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大量购买“石湾公仔”运抵欧洲,被英国伦敦维多利亚阿鲁拔博物馆、德国艺术及工艺博物馆、丹麦国立美术馆等收藏。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石湾公仔”作品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历史博物馆、广东美术馆等文博单位珍藏。


  近几年,极具地方特色的艺术精品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北京大型拍卖行,像嘉德、保利等也开始出现石湾窑拍品。在2010年上半年的深圳一场艺术拍卖会上,黄松坚《龙之尊者》拍出了336万元的高价,这是石湾公仔历史上拍出的单件作品最高价,对提升石湾公仔的收藏地位有深远意义。


  工艺美术地位逐渐提升


  陶艺一直被界定在工艺美术范畴之内,各大陶瓷展区工艺美术大师众多,受现当代艺术的熏陶以及影响,各产区的工艺美术大师在传统技艺的基础之上,秉承传统,开拓创新,刻苦钻研具有自身特色的作品,并结合当地人文特色,发扬当地传统手工技艺。这一展览在一定程度上标明,工艺美术在今天的地位在逐渐升高,甚至可以与现当代艺术一论高低。


  工艺美术在国家级殿堂展览,不仅仅对艺术家个人而言是一种荣耀,对当下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让关注近距离接触工艺美术,了解中国传统艺术,从而使民间艺术得到更好的继承与发展。石湾陶艺具有民族性、地方性和人文性三个特点。黄松坚的实践以及作品给出了一个参考答案,他的实践说明民间艺术在当代世界上站得住脚,验证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句经典。


  “巧夺天工凭妙手,石湾该是美陶湾”——著名诗人郭沫若曾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石湾陶艺;相信经过“中华陶”融合传统工艺和现代元素打造全新“石湾公仔”必将把石湾陶艺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引领全新的时尚潮流。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