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画外 印象大芬1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边画行画,一边做基础美术培训 


去深圳,正赶上深圳经济特区30岁“生日”,街道两旁张灯结彩一派喜气,与之相关的文化活动接二连三地展开。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三十周年的美术作品展上,几件反映“中国油画城”大芬村的作品,留给我深刻印象。这种感触,源于在看展览之前,对大芬村有过实地的走访。


大芬油画村,位于深圳龙岗区布吉镇。来到大芬村,记者仿佛走进了油画的世界。东张西望,所见都是与绘画相关的字眼,一幢幢楼房的外墙上,挂着满是“××画廊”、“××油画工作室”的招牌,连楼梯拐角只有两三平方米的空位,也被派上了用场,堆满了画作。男女老少的画匠们,都能随手拿起一张小凳子,竖起画架画板,手执画笔就着颜料,在店门口的空地上,埋头画起画来。这种场景仿如在我老家景德镇里村所见,不同的是一个画在画布上,而景德镇的画工们是画在瓷胚或瓷板上。


行走在大芬村,这里并没想象中的热闹,问了几家业主生意如何?均含蓄地回答“还好”。或许如陪同参观的当地友人所言,我们来得不是时候,现在是销售的淡季。他说,只有到了周末或国庆之后,人气才会旺起来。谈到大芬油画市场的形成,大芬人都会提到一个叫黄江的人。1989年,在香港经营商品画的黄江,带着十几位画工来到大芬村,租用民房开始了当时国内少有的油画加工、收购和出口的市场运作。随着业务的不断扩大,油画制作在这里形成了规模化、产业化,绘画爱好者、美术院校毕业的学生,甚至小有名气的画家纷至沓来。如今,这里已经发展成有近1000家画廊、上万名美术工作者的油画产业基地,年销售产值超5亿元的商业油画集散地,由过去外销为主,转变为六至七的生意已转向内销,成为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商业油画的供应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