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冠中读石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一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二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三


  认识吴冠中先生是在1984年左右。当时专门选收文学评论文章的《评论选刊》,有一期破例地转载了吴先生关于画展评奖的一组文章。文章是日记体裁,活泼文风和坦诚吸引了我。没有常见的人云亦云,也不是死板枯燥的论说,而是细致地分析参展作品艺术的得失,理性与感情出色地结合起来,超出了一般评论文章的水平。说它是评论,却分明如随笔一样轻松活泼,对于长期以来评论文风贫乏单调的文坛来说,这无疑是由画坛吹来的一股清新的风。


  第一次去看他时,他还住在劲松小区的一间小屋。后来,他搬到方庄小区,一住就是二十多年。直到病重住院,他没有离开过那套依然不算宽敞的住所。


  最初吴先生的画与人给我的印象是不一样的。上世纪80年代他创作的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的画,清新淡雅,给人以平和静谧的感觉。我想,大概经过“文革”的风风雨雨之后,他更加留恋儿时家乡秀丽景色给他的印象,需要用水乡的温馨来慰藉疲倦的心灵。春天的江南,浅绿淡红,雨雾袅袅。在他的眼中,这素淡的色彩,也许很适合当时的心境。于是,他的笔下,平林漠漠,小桥流水人家,一派浅灰色调。他把这称作“浸透着明亮的银灰”。欣赏这样的画,感觉不出激情和热烈,而是清新,甚至还带着淡淡的冷静。


  生活中的他却给我完全不同的印象。他很健谈,与他在一起,你甚至不必考虑多说话,或者提什么问题。他会随着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侃侃而谈。他一点儿不像一个老人,即便到了前几年,他已八十几岁了,我仍然感到他与过去一样,没有衰老,总是那样精力充沛,不知疲倦为何物。


  吴先生题赠之书我藏有多种,而他的《我读石涛画语录》一书,则另有一番故事。


  《我读石涛画语录》由范用先生转赠。一次去看望范先生,闲谈时,他顺手拿起这本书,说他有两本,可转送我一本,而且此本是封面设计者张守义先生赠送他的。只见扉页上写着:“范用先生存正。守义,丙子春。”我喜出望外。范先生当即又在扉页上题写道:“我有两本,特以此本转赠李辉。范用。”(见图一)


  《我读石涛画语录》由荣宝斋出版(封面见图二),收录吴冠中对石涛画语录的点评和他人所写关于石涛的评论。2009年,我约请吴先生将其中的点评单独汇集出版,列入“名家文化小丛书”之中,以方便一般读者阅读。吴先生同意了。未料想,这一次信件往来,却成了我与他的最后一次联系。


  惊悉吴先生逝世噩耗后,我赶去吊唁。走进他的方庄住所,面对他的家人,除了哀思,另有新编读石涛一书未能及时出版的遗憾。


  新版《我读〈石涛画语录〉》(封面见图三),在8月29日吴先生91岁诞辰日前夕由大象出版社出版。感伤的是,斯人已远去,我再也无法请到作者为之题跋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