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被毁与政绩错位

  “闲时争名人,忙来毁故里”。从江苏镇江入围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宋元粮仓遗址,到安徽泗县近千年的释迦古寺,近来一些地方频频爆出文物古迹在商业开发中被毁的事件。


  一座为当地百姓引以为荣的有着近千年历史的释迦寺庙被毁了,颇具嘲讽意味的是这样的文化悲剧竟发生在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泗县。这至少说明两点,一是文物古迹让位于经济建设的执政痼疾已在有些地方蔓延,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遗存也难逃此劫;二是文物保护法执行缺位,在一些地方权力与资本的结合,已视文物如无物,恣意妄为,任意损毁文物古迹。


  文物古迹承载着华夏民族丰富的文化,蕴含着中华大地的深厚历史,记载了中华民族先人的高超智慧和无尽风采,是祖先为我们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是保护我们生存环境的重要指标。按理说,作为地方政府应当责无旁贷地肩负文化承传的使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备加珍惜文物古迹,不仅要保护好每座文物古建,还要保护好它们赖以生存的周边环境。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政府目光短浅,把文物古迹与经济建设视为不可共存的矛盾体,错误地认为:文物古迹不能带来经济效益反而要花钱保护,还占去寸土寸金的地皮,实在划不来。于是在一些地方纷纷出现损毁文物古迹、大兴楼堂馆所的怪事,镇江千年粮仓虽有入围“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护身符”,但最终还是被毁,让位于“如意江南”的房地产楼盘的开发;安徽宿州煤矿修铁路破坏近百平方米文物遗址;广州黄埔军校同学会旧址被改造成夜总会……


  诡异的是,不少地方政府一边漠视遗存的历史文化价值,肆无忌惮地毁掉文物古迹,大兴土木,急功近利地追逐土地财政收入甚至商业利益;一边又斥巨资兴建仿古建筑,制造假古迹、假文物。拆建之间,不知造成多么巨大的文化、经济损失。如此折腾,怎能不让民众痛心、恼怒?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这种遗产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它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甚至比稀有动植物消亡还快。如今不少文化遗存正前所未有地遭到经济建设的蚕食,面临毁灭性破坏。2009年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有超过3万处登记在册的文物消失,这怎不令人忧心?有关专家感慨: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保存下来的文物,最终却毁在经济发达的今天,发人深省。看来,越是经济高速发展,我们越要坚守住文化传承的血脉。


  地方政府如何坚守?专家建言,一方面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规,问责那些不负责任、鼠目寸光的地方领导;另一方面严格审批,凡是涉及文化保护的开发项目,必须报经上级文保部门审批。从法规、程序等制度层面规范固然在理。但笔者以为当前比制度建设更重要的有两点,一是态度真诚,遗存是一个民族承载文化的符号,要发自肺腑地对其有着内心的敬畏和尊重;二是定位准确,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里说的“生活”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承传的不仅是有形的遗存,还有绵延千秋的文化。保护好文物古迹是地方政府的神圣责任。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