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将迎来新一轮科学维修保护

记者近日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管理局获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龙门石窟保护修复工程签字仪式本月初在北京举行,此举标志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龙门石窟二期保护修复工程启动。今后几年内,龙门石窟将迎来新一轮较大规模和科学的抢救性保护维修。

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十三公里处,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龙门石窟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后(公元四九四年),直至北宋,现存佛像十万余尊,窟龛二千三百多个。是中国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二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二000年十一月龙门石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河南省目前唯一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单位。

据龙门石窟管理局有关人员介绍,石窟遭受病害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由于石窟的石质主要是石灰石,它会受到大气中的酸雨、粉尘等的侵蚀,侵蚀的结果是引起石窟的风化和崩落;二是由于承载石窟的山石存在裂隙,遇上雨天,雨水通过裂隙直达石窟和洞穴,对龙门石窟的佛像和洞穴造成侵蚀。目前,保护龙门石窟的主要难题是治理渗水对石窟的侵蚀。

记者今日在龙门石窟潜溪寺内看到,由于前些日子下雨,一尊个头不大的佛头和佛身上雨水侵蚀处已呈黑灰色,该佛的上边洞壁上有一大块渗水侵蚀的地方,颜色也是黑灰色;而紧挨它右边的一尊个头较大的佛身由于没有受到雨水的侵蚀,周身呈现出石佛灰白的本色。

据介绍,从二00一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龙门石窟修复工程提供了一百二十多万美元保护维修费用,工程分两期进行。在一期工程中,龙门石窟完成了地形图测绘和地质调查,进行了石窟环境和洞窟病害观测,查清了三个实验洞窟的主要病害。

记者从龙门石窟管理局了解到,二期工程除了将建立龙门石窟环境病害数据资料库外,还要进行实验洞窟的防渗漏灌浆试验,从中选择出最适宜龙门石窟的防渗漏材料,实施防护维修工程,其中,防渗工程列为第二期工程的重点。

该局工作人员介绍说,选定的潜溪寺、皇甫公窟、路洞三个实验洞窟分别分布在龙门西山的南端和北端,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对这三个洞窟进行实验性保护,找出适宜的保护方案,进而对龙门石窟展开全面的维修保护。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