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曹操墓”想起《坎曼尔诗签》

自去年底公布河南安阳西高穴大墓为“曹操墓”起,否定和捍卫“曹操墓”真实的声音,如《说唱脸谱》响起,不绝于耳至今:“蓝脸的多尔礅盗玉马,红脸的关公战长沙,黄脸的典韦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张飞叫喳喳……”

认定1700多年前历史人物曹操的墓地所在,肯定涉及学术之争、真伪之辩。真理越争越明,真相越辨越清。在挺曹派和反曹派“你们太外行”、“自我了断”、“胡说八道”的骂战中,笔者想起40年前的《坎曼尔诗签》之争。

却说1969年10月18日,新疆乌鲁木齐发现了“唐代文物”,其中包含《忆学字》、《诉豺狼》等三首诗。1971年,又作为文革成果被送往北京参加展览。在一片叫好声中,有人却质疑“作伪”:

第一,《忆学字》中“古来汉人为吾师”句。“汉人”当指汉族人,但古书中极少见到宋代以前西域各民族这样称呼。第二,从“吾祖学字十余载,吾父学字十二载,今吾学之十三载”等句看,诗人代代读书,可见家富,而在《诉豺狼》中,语气却似穷人。第三,《忆学字》还有“李杜诗坛吾欣赏”句,李、杜在世时,远不如现在闻名,而当年交通不便的西域却知道李白杜甫,令人难信。第四,诗中“诗坛”的“坛”、“五谷”的“谷”等字是简化字,唐代不可能有。第六,《诉豺狼》中“天崩地裂豺狼死,吾却云开复见天”语,像“样板戏”中控诉阶级敌人……

鉴于这些“反调”颇有人应,有关组织将此“文物”呈送既是大学问家又是领导人的郭沫若审视。殊不知郭老见后,誉其“惊世文书”!他特意著文《〈坎曼尔诗签〉试探》,发表在1972年4月的《文物》杂志上。

郭老是这样“试探”并回答质疑的:关于作者“坎曼尔”的身份,郭老用“逆向思维”解释:“以地主的身份写出痛骂地主的诗,坎曼尔可以算得是一个开明绅士!”关于诗中简化字,郭老说:“从唐代一直流传到现代,民间简化汉字的生命力于此可见。”关于“李杜”之说,郭老写道:(那时)李杜的诗歌已为西域的兄弟民族所“欣赏”,难道不会使人大大地睁开眼睛吗……

郭沫若还是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他怎会“阴沟翻船”?有人分析:是他“装糊涂”,因为“政治需要”……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愿《坎曼尔诗签》的教训,能让“挺曹派”和“反曹派”深思。论证古迹或重新认识古人,要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要重证据,戒猜测;重深沉,戒轻佻;重踏实,戒浮躁;重雅致,戒粗口;重“唯物”,戒“需要”,从而找到经得起后人瞻仰的“曹操墓”。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