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决策主体不应是管理机构

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环境影响听证会将于明天举行,引发人们对于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的深入思考;其中最关键的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决策主体到底应是谁。将重要问题的决策与日常管理分开,把决策权由管理机构移交到专家委员会,可能是解决问题的一把钥匙。

文化遗产保护决策主体应当是国内最高水准的专家组织的专家委员会。不管是圆明园,还是南京古城墙,不论是武当山遇真宫,还是庐山,每一个文化遗产都是不可替代的,都承载着很高的历史、文化、美学、生态价值,也寄托着很多人的情感。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做决策,要以专业背景为前提,对遗产深入了解,还要有责任意识和人文关怀。以专业学术为职业生命,珍惜社会美誉度的专家学者最具备这些条件,由他们组成的专家委员会能够做出最高水平的决策。

以管理机构自身为决策主体的体制,受管理者专业水平所限,又容易走到以经济效益为主要追求指标的路上,目前已走到死胡同。圆明园此次环境整治中的湖底防渗工程引起公众诟病,不少人质疑这一工程意在蓄水后方便游人划船。世界文化遗产庐山上盖起了私人别墅,走到违法的地步。南京市规划展览馆在公示的《玄武湖风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透露了设计者在城墙两侧要架起电梯的设想,引起专家及市民反对。这些问题的出现有很多原因,有一个是共同的,就是在事前没有听取著名专家、学者的意见,或听了之后置诸脑后,结果就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做了决策,或推进了事态。

圆明园环境整治工程环境影响听证会共有73人受到邀请,以环境、文物、建筑等各类专家为主,其中包括在国内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专家。这是圆明园保护的一个好苗头。专家一般能够从学术良知出发,又愿为公众代言。以专家群体为主建立一个决策系统,有时可能不容易达成一致意见,但至少不会让圆明园湖底铺防渗膜这样的举动出台。

由各方专家普遍认可的著名专家或社会知名人士任文化遗产机构一把手,可在决策机构与日常管理机构之间建一个桥梁,解决专家决策与日常管理之间的衔接。这样的一把手不必是专职的,也不必对于日常事务事必躬亲,但要有否决权;遇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事项,主持召开专家委员会,听取各方意见并由专家决策。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