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农业起源理论--绿洲模型


    绿洲模型是有关农业起源的最早模型之一。尽管通常认为提出该理论的是柴尔德,但真正首次提出该理论的是拉斐尔庞佩利。柴尔德基于当时的古气候重建资料描述到:近东(即西亚)在末次冰期结束时经历了一次相当干旱的气候时期。为了获得食物和水,人类和动物被迫汇集到少数可获得永久性水源的地区:如尼罗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及绿洲,因而得以观察周围的动植物,人类认识到动植物成为食物的潜力,开始进行试验,最终导致了农业的产生。这些早期农业者未必是定居的,他们可能只是定期到绿洲来收割谷物。庄稼地里的残株会吸引一些动物,这些动物受到保护、精选和驯服,并导致最终动植物的驯化。简言之,由于环境条件(干旱)导致了人类和动植物进化间强烈的共生关系。


    但是,后来人们发现,几乎没有具体的证据能证实这一理论。其一是更新世末期的冰期之间,当然也穿插着气候比较温暖的间冰期,因此人与动植物在河谷地带的共栖关系应当早就发生过,为什么动物驯化现象没有发生在这些较早的时期呢?西亚古气候学研究表明,在末次冰期时这里曾有过一个寒冷、干旱的气候时期,但直到这个干旱期过后,植物的栽培和动物的驯化才开始。其二,绿洲理论没有解释为什么干旱时期绵羊和山羊只会迁到低地绿洲而不会迁到湿润的山岗上去。其三,这种理论也没有解释为什么植物栽培和动物驯化也发生在并不干旱的地方,如热带的东南亚和南美的亚马逊盆地。


    尽管我们知道在末次冰期结束时并没有干燥的气候(这是绿洲理论不能解释农业起源的关键之处),但绿洲理论的许多方面仍然有显著的进步意义。直到今天,其理论中的三个基本方面对许多理论的形成都至关重要: (1)新石器时代仍然被很多研究者看作是革命性质的; (2)气候压力作为一种触发因素仍然受到普遍赞同;(3)植物很明显是第一个被驯化的主要生物体;(4)食草动物和田地间的正反馈机制和动物作为“可移动的食物仓储室”仍然适用。

 

 

引自:张修龙、吴文祥、周扬:《西方农业起源理论评述》,《中原文物》2010年第2期

 

(责任编辑:孙丹)

 ■ 返回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