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文献这里有不少孤本 收藏量大重庆成绝对主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海峡两岸抗战文物展”在三峡博物馆举行。本报记者 鞠芝勤 摄


  这些珍贵文献有专职保安、享恒温空调,其中不少是孤本。


  “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收藏了大量珍贵抗战文献:27000多种图书,2893种期刊,213种报纸。


  图书杂志也要常年享受恒温空调?市民家里的图书杂志估计无法、也没必要享受这种特殊待遇。


  可那些躺在重庆图书馆里的、“出生”于六七十年前的抗战文献,不仅常年享受恒温空调,还有专职保安“伺候”,并常年处在温湿度恒定的空间里。


  收藏量大  仅图书就有27000种


  26日下午,重庆图书馆六楼。这里有一个特殊的空间,叫“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小心翼翼珍藏在这个中心里的是大量的抗战文献。


  这个中心,仅仅是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工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庞大的工程,还包括抗战遗址保护、包括研究中心和文献中心在内的三大中心建设、抗战图书编写及电影电视剧的拍摄等等。


  从重庆图书馆办公区进入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献中心,至少得通过四道门。在第三道门一张简单的桌子后,端坐着一名保安。


  得到特许进入这个中心的,都还得在保安处履行严格的登记手续。


  重庆图书馆馆长任竞说,在国内,收藏抗战文献,重庆是绝对主力。这个中心收藏了大量珍贵抗战文献:27000多种图书,2893种期刊,213种报纸。


  而据截至今年5月12日的最新普查,重庆图书馆研究馆员王志昆得出的结论是,抗战时期的出版物大约5万种左右。


  也许正因如此,在任竞说出“绝对主力”后不到20分钟,王志昆再次提到,抗战文献的收藏,“重庆成为绝对主力”。


  孤本不少  有些是毁灭前抢回的


  仅是所收藏抗战文献种类占绝大部分,或许尚不能让任竞和王志昆如此自信。王志昆加了一个注释:“我们收藏的抗战文献特别珍贵。”


  原因之一,是有很多孤本———全中国范围内,仅此一份。


  重庆图书馆特藏文献中心副主任袁佳红的电脑里,收录了一长串抗战文献孤本目录。王志昆说他保守估计,“3000多种肯定没问题。”


  每一件抗战文献的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收藏故事,或曲折,或艰险。


  其中一批抗战文献,甚至是从被毁灭的边缘抢回来的。


  王志昆说的是很多年前的一件旧事:一些卖废旧书报、杂志的市民,收集了大量废旧书报、杂志,准备卖给造纸厂。这个消息不经意间被重庆图书馆知晓,立即派人到各个造纸厂拦截。


  在变成纸浆前,这批废旧书报、杂志被成功“救”下。一称量,居然整整3000多公斤,其中不少是抗战出版物。


  虽只是故事之一,依然让王志昆唏嘘不已。


  去年11月,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组织的抗战历史文化参访团到台湾寻访抗战历史资料,王也在其中。返程时,65个大纸箱装满了购自台湾“国史馆”和中国国民党党史馆的大量珍贵抗战文献资料。


  恒温特护  连灰尘都“禁止入内”


  造访抗战文献所在的特藏文献中心时,外面下着中雨。显示屏上显示的湿度,自动控制在56%。温度显示为20℃。


  6组特制的书架,专业称谓叫“密集架”,整齐地排列在特藏文献中心。靠窗的位置,摆放着几台持续运转的控温控湿设备,以自动调节室内的温度和湿度。


  一张桌子上,还摆放着基本发黄的抗战文献资料。纸张已酸化发硬,稍不留神就可能将书页变成纸屑。


  平时,工作人员都是戴着手套,小心翼翼地“伺候”着这些宝贝。


  袁佳红说,珍藏着抗战文献的特藏文献中心,温度必须控制在16℃-22℃,湿度则要求在45%-60%之间。


  在密集架下面,都铺着滑轨。要打开哪一列、哪一节书架,在触摸显示屏上直接输入列号、节号,轻触“打开”键,所选定的书架就会自动平行打开。轻触“关闭”键,则缓缓顺着滑轨平行移动,轻轻关闭。


  书架之间的开闭处,都装有类似冰箱内所装的胶条,袁佳红解释说这是用来防止灰尘进入书架。


  13年前,记者也曾到重庆图书馆查询历史文献。那时候,包括抗战文献在内的重庆特藏文献,还“蜗居”在枇杷山的砖木结构旧楼里。那是解放前的房子,王志昆描述说“四面漏风”,窗子都是烂的,“重庆抗战文献的收藏条件,原来是最差的,现在是最好的。”


  侧面反映  战时重庆的乐观心态


  再版、出光盘、建数据库,这些都是对重庆所藏抗战文献的再生性保护措施。重庆图书馆馆长任竞说,馆藏抗战时期图书绝大部分已数字化,馆藏抗战期刊全部数字化。


  这些数字化的抗战文献,都可以到重庆图书馆进行查询。但收藏在特藏文献中心的纸质文献,一般情况下不对外。


  在特藏文献中心,珍藏的诸多抗战文献尤其是杂志,透露了战时重庆人那种乐观向上的心态。


  陈列在特藏文献中心的,有不少抗战时期的报纸杂志。除了大家熟悉的如《新华日报》等,还有《妇女杂志》、《青年进步》、《战斗画报》、《影迷画报》、《小朋友》、《生活知识》等等。这些杂志似在告诉人们一个信息,战时重庆的人们,依然是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


  王志昆说,那时候在重庆,文化消费也成为一种时尚,重庆应该是一个很时髦的地方,“人们的衣着打扮、言行举止,当时在全国都应该是一个标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