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背后的世博故事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者按:  代表世博展馆各自文化特色的纪念印章是上海世博会的一大亮点,越来越多的游客把在世博护照上敲章作为“头等大事”,这些别具一格的印章不仅是一个印记,更是一种留念,它的背后记录了敲章者“不出国门,游遍世界”的独特而美好的历程。然而,2010年上海世博会,仅国家和国际组织馆加起来就有240多个,对于一般游客而言,想要在短短几天内完全游览参观一遍,并集满所有印章,实在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为了让更多读者能欣赏到这些“浓缩世界的点睛之作”,本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特意收集齐了所有印章,将从本期开始分三期与读者分享。


  从1967年的加拿大蒙特利尔世博会开始,收集各展馆印章就一直是世博会的传统。到一个国家馆参观后,盖上“签证”,不仅是一个印记,更是一种留念。每届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的印章设计都各具特色,参观者通过收集这些印章不仅深入体验各国的文化精髓,敲章过程也成为难忘的世博记忆的一部分。


  围绕“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主题策划展览的上海世博会,印章文化更是演绎得淋漓尽致。很多国家馆的世博印章都非常别致,这些花花绿绿的图案,里面暗藏大学问:有的印章简单明了,与场馆造型相呼应;有的抽象复杂,传递着特色文化。许多印章独特的韵味和背后的故事总能带给集章、品章者充满甜蜜的惊喜。


  朝鲜馆印章图案是较特别的一个,它是一匹绕着地球奔跑的飞马,据朝鲜馆内工作人员介绍,这是一匹千里马,会越跑越快、越飞越高,象征着朝鲜一步一步走向更美好的生活。相比起朝鲜馆形象的印章,日本馆的图案则抽象许多,4个U形符号并排相连在一起,看上去很像人的笑脸,每个U字符上还点有两个“眼睛”,俏皮可爱,工作人员说,这代表着4个笑脸紧密连接,切合日本馆的主题“微笑相联”。


  有很多国家馆直接将该馆的造型设计成印章,但每个标志都饱含设计者的心思。拿新加坡馆来说,印章红色的标志非常醒目,新加坡馆的工作人员说,其设计灵感来源于新加坡馆造型和钟琴、钢琴、木琴等乐器。造型灵动、流畅,如同一首愉悦的“城市交响曲”。再如英国馆,“刺猬毛球”印章代表在本届世博会上充满创意、辨识度极高的种子圣殿造型。


  许多国家馆的印章则是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自己国家传递的理念,如德国馆用“和谐都市”这个脱胎于英文“平衡”和“城市”的生造词来吸引你对平衡之道的探索;印度馆的印章则用旺盛的生命之树展现力量;厄瓜多尔一句“单纯的生活状态”让人向往,芬兰馆则更激扬“灵感分享”。还有大多数人恐怕都不曾听说的拉丁美洲的圭亚那则想传递 “同一个民族,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命运”紧密相连感。


  每个馆都不想放过任何一个小细节,连小小印章都在传递着国家文化。黎巴嫩国家馆的印章上满是看不懂的古老文字,这些文字诉说着黎巴嫩的文明发展史。黎巴嫩馆馆长黎伟介绍说,这些文字是来自黎巴嫩的腓尼基文,而腓尼基文正是拉丁语系的始祖。


  西班牙馆推出的“小米宝宝冠军章”和国际信息发展网馆的“章鱼章”日前火爆一时,南非世界杯在上海世博会上也留下了一笔永恒的印记。


  印章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印章独特内涵更赋予其灵魂。在上海世博会上“敲章”无疑将带来美好的观博附加享受,“集章”更是一种“价廉物美”的“记忆收藏”。它能证明的并不仅仅是“到此一游”的成就,“敲章”进而“读章、品章”,收获远远超出世博园内。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