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假曹操墓:倘若学术成为造假的"主谋"

  日前,河北籍学者闫沛东向媒体透露,通过他在南阳等地进行的查访发现,河南考古队宣布的出土文物——“魏武王常所用格虎大戟”、“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等石牌、画像石,以及指明曹操墓方位的“鲁潜墓志”,都是在南阳一个地下造假工厂生产出来的。(2010年8月26日《北京晨报》)


  如果闫沛东的指证为真,那么不管对于曹操墓,还是对于传统文化、中国学术来说,都是一种莫大的悲哀。学术本来是非常崇高的,而它一旦成为造假者的帮凶或者主谋,那么学术不但不再成其为学术,反将成为罪孽的源头。


  整个安阳东汉墓的挖掘、论证、开发、管理,是一项纷繁复杂的系统工程。即便我们加着十二万分的小心,仍难避免出现很多的缺憾和疏漏。而如果是蓄意造假,指鹿为马,那将给我们的考古发掘和整理,给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带来无休止的被动与偏差。尤其这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非常鲜明的官方色彩,如果出现任何形式的造假,都是让人难以容忍和接受的。


  考古发掘本来是用来印证历史、印证文化的,它就像天平上的砝码,是标准之中的标准,规范当中的规范。但如果砝码本身就不准确,也就无法起到公平尺、公平秤的作用。对地下文物的造假不同于对流通中的一般古董的造假。因为地下文物与古董所影响辐射的层面不同,在文化学术研究方面的价值也不同。古董造假只能算是利欲熏心者的盗版,地下文物造假则无异于丧心病狂者的投毒,因为后者将以讹传讹,以伪证伪,循环往复,贻害无穷。


  安阳东汉墓本身是真实的,而且从其规模体制来看,已经预示着其不同凡响。只要假以时日,让学术界认真研究,充分利用好自证和旁证,应该能够得到非常巨大的惊喜。而如果急功近利,利令智昏,一厢情愿地希望它是什么,为此不惜移花接木、瞒天过海,将给后面的研究工作带来一连串的难以想象的麻烦。一句真话永远都是真话,可以放在那里经受任何水洗火炼、风吹雨打。而一句假话出口,则往往需要跟上九十九句假话去为它掩饰,这需要付出巨大而沉重的成本和代价。我们真诚希望安阳东汉墓在研究论证过程中能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良知、少一些功利。


  至于指证者闫沛东身份的问题,笔者感觉这本身是个伪命题。因为学术证伪不是目击者法庭作证。目击者的证言可能是客观的,也可能是主观的,法官当庭辨伪相对困难,所以需要将其身份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而学术的证伪则是相对科学的、客观的,是很容易被认可或否决的,其追溯期也是永远的。因此,出庭作证可以要求回避,学术证伪则不能因人废言。


  归根结底,在学术问题上,感情代替不了理智,期待决定不了结果,而谎言与伪证更无法支撑千万年的历史。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