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头将军"令纳粹恐惧 苏联坦克兵元帅卡图科夫

 

    米哈伊尔·叶菲莫维奇·卡图科夫是苏联最出名的坦克兵元帅。在惨烈的卫国战争中,他所指挥的部队击毁了将近900辆德国坦克,被德军称为“幽灵之师”。不过,卡图科夫绝不是一个不爱惜士兵的将军,他总是利用各种手段迷惑敌人,尽可能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胜利,以至于获得了“滑头将军”的绰号。
    
    “库图佐夫式将领”
    
     1900年,卡图科夫出生在莫斯科郊外的大乌瓦罗沃镇,从小在务农与进城打铁的贫困生活中度过。十月革命后,卡图科夫加入苏维埃红军,参加过粉碎邓尼金白卫军和反击波兰进攻的战斗,正是在这些惨烈的战斗中,卡图科夫见识到了坦克和装甲列车的威力,立志成为一名合格的装甲战士。
    
     1927-1936年,卡图科夫相继被选派到奥拉鲍库宁高级步兵学校和工农红军摩托化学院指挥班进修,进而掌握了大量坦克作战的指挥技能。在一次验收演习中,卡图科夫指挥的T-18坦克分队不顾“敌方”挖掘的堑壕超过己方坦克的跨越宽度,采取近乎野蛮的“埋车当桥”方式,硬是将坦克开过筑垒地域,事后,苏联国防人民委员图哈切夫斯基元帅称赞卡图科夫是“库图佐夫式的指挥员”(库图佐夫是俄国名将,他在1812年打败了拿破仑)。
    
    在莫斯科郊外决战
    
    对卡图科夫指挥艺术的最大考验出现在1941年。当年6月,法西斯德国不宣而战,苏联在几个月里就丢掉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德军到9月末就打到莫斯科的大门口——斯摩棱斯克。为了封堵德国装甲兵的进攻矛头,斯大林不惜代价地将远在西伯利亚和远东的预备役部队拉上前线。
    
     10月初,卡图科夫匆忙接手独立坦克第4旅,手头只有45辆老掉牙的训练坦克,弹药也不够,而他们的任务是守住莫斯科的西大门姆岑斯克,挡住德军古德里安装甲集群。
    
    卡图科夫知道硬拼不是办法,他督促士兵昼夜抢挖假掩体,用三合板造出大量假坦克并进行伪装,而真的坦克阵地却部署在4000米远的地方。大家被卡图科夫折腾得几天几夜没睡觉,背后都在骂他是“想累死俄国人的德国间谍将军”。
    
    等到开战,官兵们才发现,跟着这个“滑头旅长”,起码能把命保住。在姆岑斯克战役期间,卡图科夫精打细算地使用每一位战士,并吩咐每一辆坦克要有三四个发射点,打几炮就换一个地方,让苏军兵力显得很强大。德国甚至声称这里发生了上千辆坦克间的大战。经过8昼夜激战,卡图科夫旅击毁敌人133辆坦克,击落2架飞机,而自己的部队差不多全身而退,顺利完成任务。
    
    坦克开上柏林铁路
    
    姆岑斯克战役的卓越表现,使得卡图科夫一跃成为斯大林青睐的将领,陆续担任了坦克师、坦克军乃至坦克集团军的司令员,而且“滑头将军”的绰号传遍了前线的每个角落,许多部队都希望由他指挥,而德国人却非常害怕遇见这个对手。
    
     1942年起,卡图科夫担任苏联坦克第1军军长,在1943年号称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坦克大会战——库尔斯克-沃罗涅日战役中首当其冲地遭受德军几百辆坦克的攻击,结果却照样守住阵地,粉碎了希特勒扭转苏德战局的最后幻想。
    
     1943年1月,他指挥的部队被升格为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隶属于乌克兰第1方面军,相继在解放乌克兰、利沃夫-桑多梅日、维斯瓦河-奥得河等战役中担当主力,由于指挥部队有方,卡图科夫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并获“金星”奖章。
    
     1945年4月,百万苏联红军打响了进攻纳粹德国老巢柏林的战役。斯大林乐意成全“胜利元帅”朱可夫成为“柏林征服者”的愿望,特意安排卡图科夫的部队充当主要突击方向上的矛头,负责突破德军在泽劳弗高地的坚强防御,强渡施普雷河,突入柏林。朱可夫喜欢硬打硬撞,他强令近卫坦克第1集团军在不适合坦克行进的沼泽地带进攻,使卡图科夫的部队在遭受巨大伤亡的情况下没能拿下泽劳弗高地。
    
    最后,卡图科夫不顾朱可夫的作战意图,索性绕过该死的泽劳弗高地,让坦克强行开到被敌人毁掉枕木的柏林环城铁路上,出其不意地冲进柏林市区。4月30日,卡图科夫的队伍攻到了德国的国会大厦,卡图科夫亲笔在大厦墙壁上写道:“俄罗斯坦克在柏林。”
    
    胜利后坐上冷板凳
    
    由于在柏林战役中结下“梁子”,朱可夫暗中取消了卡图科夫获得第三枚“苏联英雄”勋章的权利,而在卫国战争胜利后的15年里,卡图科夫一直坐冷板凳。
    
    后来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后,想起了卡图科夫,并得知他所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赫鲁晓夫亲自要求授予他元帅军衔。晋衔仪式是在当年5月9日进行的,那天卡图科夫哭得很伤心,他懂4种语言,身体却不好,他是在只有一个肾的情况下坚持打完整场战争,他为这个胜利尽了全力,仅仅因为朱可夫想争头功,他没能受到任何表彰。
    
     1976年,卡图科夫去世,他被安葬在莫斯科远郊的墓地,因为他不是克里姆林宫的圈内人。

(责任编辑:单晓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