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独酌:品黛玉之红楼梦归梦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部未尽的《红楼梦》,一场被戏说的人生,引来多少的争议,曾几何时,人们开始研究它的饮食、医术、服饰、妆容,研究它的背景、年代,它假说事件、人物。它是一部百科全书,为此,有专门的红学会,成就了专门的“红学”。因为一个平凡的曹公做了一个不平凡的梦,成就了后世多少人的梦红楼。

红楼有梦,梦尽了一个男人与十二个女人的生死悲欢。在曹公笔下的这十三个人物中,我独怜黛玉,为了报还恩情,绛珠下凡,舍尽一生泪水。然而“木石前盟”的纯澈却抵不过人间“金玉良缘”的俗念,在那封建思想的固封之下,其结局也只有“身心俱损,木石俱焚”,一含恨归无,一遁入空门,泪干情断两不欠。

对于黛玉,我只能用一个“才”自来赞赏。“可叹停机德,堪吟咏絮才”,这是它的精髓所在,至于有人说她太过小性、尖酸、刻薄、冷艳、孤僻、多疑,而我说,那只不过是所有被“情”所困的人都有的外在表现,愈是这样就愈能说明她对情的忠贞,然而叹只叹那个年代,那个社会,容不下她这样一个柔弱的叛逆者,她的一切愤恨就只能化在诗里。

她咏菊说,“口齿噙香对月吟”,没人懂她,只有月亮。她问菊说“孤标傲世偕皆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是她满腔的控诉和责问。她《梦菊》说“登仙非慕庄生蝶”,傲然中却透着一股颓败凄清之感,海棠诗社,才气初露,可见一斑。

《秋窗风雨夕》里那15个“秋”字只让人触目惊心,颓败肃杀之气直逼人心。“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一场秋雨来的如此迅速,被打破的梦让她猝不及防,零落破败之感浓重。 从此,她的词风中悲戚之音已成定格。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拢空月痕” 一首《桃花行》让宝玉看后滚下泪来,悲伤之气更盛。只是宝玉这一知音却无从理解黛玉对婚姻的无望,对自身病情的叹息,却只是见悲生悲而已。

黛玉之才在《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中绽现,湘云、黛玉于凸碧堂凹晶馆联句对诗,一句“冷月葬花魂”对接史湘云的“寒塘渡鹤影”语惊四座。以花魂自比,其隽秀清雅之风,让人可赞可叹,而只是其哀怨缠绵之意,却叫人呜咽无声。此一句暗含黛玉之命运,可叹矣!

黛玉的诗词与她的命运有着深厚的联系,一曲《葬花辞》成为黛玉的象征。“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把桃花与自己的命运交融在一起,看到了落花,想到了自己的凄苦身世,虽与众姐妹吟诗作画,却没有一个真正懂他知她的人儿。虽与宝玉情投意合,却看不到自己的未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对世俗的斥责,却又无奈于世俗。“未弱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月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她绝望了,似乎也释然了,怨只怨那天降残泪,恨只恨这楼前流水。花落人亡,化作一缕孤魂,去得恨意绵绵。

情缘已断,泪水已干,梦断红楼,红楼已无梦。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