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南京市民乱倒垃圾被拘罚 粪便被征三种税
■兵荒马乱的年代,南京人如何处理生活垃圾
■你听说过吗,粪便竟然能被国民政府征三种税
刘纪文(左)任职民国南京市长期间,对南京市政建设尤为重视,南京的环境卫生状况因此大为改善;而四川军阀杨森,竟然打起了粪便的主意,开了征粪便税的先河。摄影、翻拍/施向辉
随着气温的居高不下,市民的生活垃圾也骤增。垃圾,是城市生活里无法回避的存在,不难想象,如果不妥善处理好它们,我们的城市将会有着何种面容。为了加强市民的卫生意识,民国时期的南京,卫生局甚至对乱倒垃圾者进行拘罚,记者在1930年8月24日的国民政府《中央日报》上就看到这样一则新闻《乱倒垃圾被拘罚》,新闻说:“姚家巷十号住户王友奎,年十八岁,江都人,新姚家巷二号住户胡正波,年三十四岁,湖南人,均于昨日上午,将垃圾任意倾倒马路上,被市卫生警张弼瞥见,以其有妨公共卫生,带交该管第二分驻所,送由第四警察局罚办。”
由此看来,民国时期的南京,对环境卫生是相当注意的,那么,七八十年前的南京是如何处理生活垃圾的呢?
民国建立前夕,南京城臭气熏天
在民国建立之前的古城南京,刚刚经历了曾国藩的“剃头式”屠杀不久,人口锐减,经济衰退,毫无生气可言。民国建立前夕,尤其是大街小巷的卫生状况,糟糕透顶。百姓们都处在自扫门前雪的状态,史料上也鲜有专门的清洁人员的文字记载。大街上,到处都是驴、马等牲口的便溺之物,臊气冲天。城内主要的百姓生活区,几乎家家门口都堆放着生活垃圾。尽管不远处可能就有一个专门放置生活垃圾的箩筐,就是那种用竹篾编制成的,但老百姓就是不愿多走几步,宁愿把垃圾随意地堆放在自家门口,直到完全腐烂,和周围的地面融为一体。爱干净的人,也只会是将垃圾扫远点而已。“清朝末年的时候,也存在清道夫役,但基本上是为了打扫重要部门周围道路而设立的。”89岁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老南京张翰林说。
这些垃圾,平时也能糊弄过去,但是到了夏天,除了难以入鼻的怪味,还会成为痢疾等传染病的源头。“每到了夏天,负责街道清扫的夫役就每天清除一次,将垃圾收走。“那个时候处理生活垃圾,无非就是挖坑填埋,或者就集中倾倒在低洼处,要么就倒到江里河里,被水冲走。”张翰林认为,谈到日常生活垃圾,还应该包括粪便的处理问题。
那个时候,南京城区的大户人家都在使用马桶,平时专门有人来收拾。如果遇到兵荒马乱,收拾不及,也只好将马桶放到门外,寄希望于被乡下人收走肥田去。等了几天,门口放满了马桶,还是没人收拾,就会让人趁夜深人静时,偷偷倒入附近的池塘里。
至于那时南京的大街小巷,几乎是没有厕所的,时人有文字记载说:“寻遍全街而不得一溺所,忍溺致疾者有之。”“其实,按照老辈人的说法,南京老早就有了公共厕所了,其创始人正是明朝南京首富沈万三。”张翰林说,老辈人说过,由于沈万三常常远足,并能够接受外来进步思想,他对当时明朝都城的环境卫生尤为担心。他自己就尝过出了家门之后,在大街上无处便溺的痛苦。为此,他让家人在马道街及周围大路上盖了几间茅屋,让木匠营中的木匠打上几只马桶,放在此中,让路人“便急”之用,并为此起名:众便房,百姓称“茅房”,这大概就是中国第一代公共厕所了。但这也不过是老辈人的说法而已,无文字可以作证。民国建立前,南京城内道路两侧专门留有土坑,供人解决“燃眉之急”。南京城内到处可见背对人群“方便”的男子,“整个南京城都成了厕所,臭气熏天。”
所幸,这种现象在民国建立之后,有了好转。
(责任编辑:单晓冰)
商户主动捐垃圾箱,原来只为做广告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成立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成为一国之都,虽然时间短暂,但在城市的门面上,文章还是做得不错。“到了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情况就大有改观,这首先要功归于刘纪文。”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蒋介石亲自推荐37岁的刘纪文出任南京市长,南京的局面开始得到逐步改善。刘纪文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熟悉西方市政管理学的专家,在他短短两年时间的治理下,城市的卫生局面得到相当大的改善。
1930年起,南京市出台“垃圾清洁规则”等11项市容环卫管理规章,内容包括环卫机构职能、道路清扫、粪便垃圾清除、街巷保洁、厕所管理、环卫监察、夫役管理等等,基本涵盖了整个城市环境卫生的内容,并逐步建立了由卫生稽查队和清洁总队构成的环境卫生管理体系,成立了专门的清洁队伍——清道夫。“他们穿着灰色的,后面有着绿色的‘清道夫’三个字的马夹。”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老南京苏洪泉说。其中,最落实到实处的,便是逐步增建环境卫生设施,比如,在垃圾处理上,引进了欧美国家的焚烧技术,成立了垃圾处理站,“这个垃圾处理站具体的位置可能是在城东的轿子山,但因为焚烧垃圾产生了巨大的异味,导致附近的居民在《民生报》上声讨,不久,这个处理站就改用填埋的方式了。”张翰林说。苏洪泉也告诉记者,当时南京城北的垃圾会被送到清凉山和三汊河,然后再送往轿子山填埋。
此外,卫生局要求南京各商户都要在自己的门前自备一个垃圾箱,“也有一些商户,主动捐赠给卫生局铁皮铸造的垃圾箱,上面贴上店的名称、地址,放置在有消费能力的居民区中,为自己做广告。”因为垃圾箱要自备,南京棚户区就十分缺少,卫生状况极为恶劣,成为许多夏季传染性疾病的源头,为此,卫生局不得不采取措施。记者在1932年8月23日的《中央日报》上就看到《卫生局置备垃圾箱在棚户聚居之处》的新闻,新闻说:“市卫生局,自添制垃圾车,行施分路挨户运输垃圾办法后,以棚户聚居之处,无力自备垃圾箱,而垃圾奇多,偏僻处所,运输车且不能逐日走到,特在某项事业费下撙节得数百元,先置备塔式垃圾箱五十余具,分发六路清道队,择地设置……”
国民政府税收多,粪便被征三种税
至于大街小巷老百姓的“方便”问题,在刘纪文当市长后,也得到了解决,那就是由财政拨款,兴建了第一批公共厕所,统由“清道夫”打扫保洁。“你可能想不到,这批厕所如今还存有一个,就是在夫子庙,建康路1路公交车站边上的那座公厕。”张翰林说。
“其实,南京的这个公厕问题,是大有讲头的,而且都是以往在书上看不到的。都说国民党的捐税多如牛毛,这话是有道理的,就是这个粪,都是收捐的。”张翰林告诉记者,军阀混战结束后,南京的局势渐渐稳定下来了。许多的农民又进城来收粪肥田了。因为南京水土肥沃,农业发达,那时又无化肥,全靠天然的粪便,乡村里需要量大了起来,渐渐的,农民们还象征性地付一点费用。因此,家家户户的马桶和茅坑被收拾得干干净净。
“后来,南京就出现了一个行业,叫做粪业。因为南京是民国的首都啊,来往人员频繁,于是就有私人开始建立厕所了,”张翰林回忆说,在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之前,南京的私厕很多,是收费的,可能是受到了上海收费公厕的启示。大概是1917年4月,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为减少当局对公厕的支出,将一处公有公厕承包给商户“王荣记”经营。承包合约规定,公厕须按公董局规定时间开放,承包人须日夜负责公厕的清洁和消毒工作,承担公厕的用水、照明及一切修理费用。每月由“王荣记”交公董局“包银5元”,并允许其实行“售纸收费经营”。
南京私厕数量夸张一点说,差不多是三步一厕,五步一所,竞争非常激烈。为了效益,私厕甚至专门雇有“掮客”,一方面看守厕所,一方面拉客入厕。这种现象在民国许多城市都存在。但首先想起来收捐的,是四川督军杨森,他派军警在城门口堵截进城挑粪的农民,按挑收钱。杨森督军没有做多久,就被其他军阀赶下了台。但一个杨森倒下去,千万个杨森站起来,粪捐很快被推及全国,到了国民党当政的时候,粪捐还在收。不过,因为行政部门多了起来,矛盾就出现了。卫生局说,粪便有关卫生,捐该我们收;社会局说,人入厕方便,是由于社会问题,所以该我们收;税务局急了,说,税务局收税天经地义。最后三家机构协调的结果是,一个厕所,卫生局收卫生捐,社会局收社会捐,税务局收粪捐。
街巷里的私厕数量增加后,粪便成了“香饽饽”。厕所的管理者们就想到了一个粪便清除的好办法:招商承包,即向社会招商,规定在一定的时间、区域内,招标的商人自行雇人清除粪便,并交付相应的粪便承包费,这样,粪便被清除了,厕所的所有者还能得到一定的经济收入。
“但许多农民没有钱来买粪,他们就想别的法子。我小时候就在下关的公共路看到,来自江北的农民把粪桶一字排开放在墙角,供路人免费方便。你别说,许多人都乐意使用。然后,到了晚上,农民们再用船只将粪桶运到江北。”苏洪泉告诉记者,就为这,还曾经发生过打架斗殴事件。因为江北农民的这种做法,危及了私厕承包商的利益,他们就找来流氓闹事。
“这些私所,直到1949年南京解放时,还有144座。”
不遵守卫生规章制度,市民乱倒垃圾被拘罚
记者注意看到,《中央日报》上关于垃圾处理问题的新闻,多出现在每年的八月。很显然,八月是各种疾病横生的时候。市民的生活垃圾若不能及时按规定处理,势必给市容卫生带来隐患。这也是当年南京特别市卫生局为何一到夏天就紧张的原因。然而,规章制度制定了,处罚措施也公布了,百姓们就一定会遵守吗?
记者在1932年8月23日的《中央日报》上看到了一篇题为《垃圾任意倒马路,卫生稽查昨获四起》的新闻,说,“首都市民,往往将垃圾任意倾倒马路,致各街市龌龊异常,虽经卫生稽查时常查罚,仍是不绝,兹将昨日查获四起志下:一、市卫生局稽查员赵聊增,昨日上午七时,查得双石鼓八号义兴祥米店,伙计朱宽,倾倒垃圾于路上,遂将其拘交该处岗警张德升,带往二所转解八局讯办。二、该局稽查李耀普,于昨日上午十时许,查得三道高井三新茶园门前有张金山者,倾倒垃圾于路中,即将其拘交该处第二十号守望警刘云登带所,转解八局讯办。三、该稽查同时查得牌楼街五十号门前有刘士芬者,倾倒垃圾于街心,不听禁止,遂将其拘交该处岗警费永科。四、中正街一一七号住户陈长发,年二十八岁,江宁人,以裁缝为业,昨日上午九时,将室内垃圾,扫倾路旁,适被市卫生局稽查张弼经过瞥见,以其妨害公共卫生,将其带交该管第四分驻所,移送第四警察局罚办。”
“至于粪便问题,因为农民上门来处理,还出钱购买,就很少见到有市民乱倒粪便的新闻。”张翰林说。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