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认知欠缺传承人断层 别让非遗成“标本”



最近,“申遗”一词热遍神州,但我们遗憾地发现,一些非遗项目仍难逃尴尬处境。或大众认知欠缺,或传承人断层,这一张张文化名片如何走出困局?又该怎样合理地对接市场?
故事一 打树花
艺人竟不知此为非遗
8月1日晚,蔚县历史文化名镇暖泉的树花广场上,一个头戴草帽、反穿羊皮袄的虎背熊腰的壮汉用柳木勺子舀起火红的铁水,然后甩腰抡臂,将铁水泼在城墙上。一瞬间,好似天崩地裂,呈现出比烟花灿烂百倍的奇观:金红的铁水泼击墙面,四外飞溅,铁花漫天飞溅,铺天盖地……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众星捧月,有的像满天星斗,有的像成串珍珠,如花似树,火树银花。“等你看了打树花之后,就觉得看再好的烟花也没意思了。”被眼前景象震惊的人们这样说道。
“打树花”是暖泉镇古老的节日社火之一,至今已有300余年历史。表演时先将数百公斤生铁用炼铁炉化成铁汁,表演者用特制勺子将铁汁奋力泼洒在坚硬冰冷的砖堡墙上。1000多摄氏度的铁汁炸裂后爆发出万朵火花,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树花”。“火树银花不夜天”,表演艺人们的精湛技艺和勇敢精神,使观众群情激奋。
这种技艺,世界上惟有中国有,中国惟有在河北蔚县暖泉镇才能见到。据了解,打树花是由当初那些贫穷的铁匠发明的,因为每到春节铁匠也希望过一个热闹的年,但买不起烟花,他们从平时打铁时铁水四溅的火花中找到灵感,把熔化的铁水泼到古堡的城门上方,呈现出比烟花灿烂百倍的奇观。
有着几十年打树花经验的薛建国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打树花的铁水温度高达1300摄氏度,所以打树花也被人们称为‘勇敢者的游戏’。打树花当中,属烧铁水的环节最为重要,铁水烧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出花的效果。”薛建国说。
树花艺人,一要胆量,二要力气,三还得有高超的泼洒技艺。否则一勺子拿不稳,铁水会照直泼到头顶上、脚面上。在每年的打树花活动中,为了避免不被铁水烫伤,艺人们都要全副武装———头戴草帽,反穿羊皮大衣。但尽管这样,偶尔烫伤仍是避免不了的。易燃的羊皮袄和无遮挡的面部都挺让人揪心的,记者找到一位打树花艺人,问他“怕吗”?他回答:“咋不怕?”“被烫过吗?”“烫,躲。”
然而,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树花艺人打一场收入才200元,且一年只在大年初一、十五打,除非有重要活动或庆典才会破例。因此,一年打两三场,收入也不过600元。由于收入低,年轻人一般都不愿意打,全村仅4个老者会打,而且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
更令人惊叹的是,尽管这门技艺已经被列入非遗保护,但这些打树花者根本没有所谓非遗传承人的概念。他们也许还不太明白什么是“非遗”,甚至有人连字也不识。
在表演现场,树花广场观众云集,还偶有一些外国观众的身影。显然,暖泉镇政府已经抓住了“商机”——设下围栏出售60元/张的门票,发展树花旅游产业。自2003年8月蔚县举办剪纸艺术节后,经媒体广泛传播,打树花吸引越来越多人的目光。暖泉镇镇长张文波告诉记者,从那次会议之后,前来观看打树花的外地游客就多了起来。去年元宵节,观看打树花的观众达到3万多人。如今,打树花把游人们吸引来了,暖泉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炙手可热的旅游景点。不过,如果没有有效的传播,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对非遗传承人的有力保护,再好的非遗,也有成为标本的那一天。
故事二 传统插花
商业价值淹没了文化内涵
一只青花瓷瓶、几支挺拔的竹子、几朵素雅的菊花,一盆中国传统插花随即出现在人们眼前。“所谓中国传统插花,无论从花材的选择还是容器的选用,都体现着中国文化。”北京插画艺术研究会秘书长张超对传统插花艺术情有独钟。2008年6月14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外发布,传统插花榜上有名,张超也被授予了国家非级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称号。虽然传统插花这门技艺已经得到政府肯定,但对其的传承和保护,张超依然很担心。
“一提到插花,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花店卖的那些,没有把它当做一种文化,其实中国的传统插花已经有3600多年历史了。”张超遗憾地表示,很多从事插花工作的人也不了解插花的历史和花文化。与西方插花相比,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征。中国传统插花追求花材的自然美、意趣美,善用木本花材,采用不对称式构图形式,赋予花材丰富的内涵与象征性,还十分注重花材与花器、几架、配件以及作品环境的统一。“插花不仅仅是一个作品,体现的是一种文化,一种意境美。”
张超介绍说,中国传统插花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蕴,在花材的选择上,追求材必有意,意必吉祥,容器选择也十分讲究,主要用盘、瓶、碗、缸、篮、桶等六类。然而,我国作为东方式插花艺术的起源国,传统插花艺术却几近断流。相反,20世纪以来,日本、韩国则将插花作为国粹极力提倡,其文化影响力遍及世界各地。
于是,张超在传承传统插花艺术上下足了工夫。经过几年时间准备,今年7月张超在北京开设了全国首家花文化会馆。200多平方米的店面被分为三个区域,花卉展示区、插花天地和咖啡吧。“与一般花店不同,我们突出了东方插花艺术,在这里不但可以买到传统花艺,学到花文化知识,还可以跟资深插花大师学习插花。”
张超为会所起名为“东方撒艺”,这其中也含有深意。“‘撒’是中国传统插花中,专门用于插制瓶花固定花枝的一种用具。比如一字‘撒’,就是用一根枝条横在瓶口,花枝可以都插在一边,这样既相互交叉容易固定,另一边留出来的瓶口又显得很清朗。”虽然只用一根小枝看似简单,但张超表示想把它固定好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除选好枝条外,剪枝长度也要恰到好处,如果“撒”没有做好,后面插起花来也不顺利。“‘撒’的使用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扬,也体现了现代插花低碳、环保的新理念。”
如今摆在张超面前的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在传承花文化的同时,如何实现其商业价值。“我们现在采取会员制,定期由资深插花大师授课,向会员教授插花的色彩、插花基本技法、东方插花和西方插花的差异等。自己学插一盆客厅的花艺,包括花材和容器价格在100元左右。” 据了解,目前东方撒艺的会员人数已有二三百人,以教师、企业白领、学生及医生为主。此外,东方撒艺还是惟一一家与中国插花培训中心联合办学的机构,通过在花文化会馆学习,学员可以考取插花专业技术职称。
根据张超的规划,计划在北京开办四五家花文化会馆,位置选在海淀、望京等地。“虽然进军之路不会很平坦,未来还将面临诸多挑战,但我会继续做下去。”张超表示。
故事三 象牙雕刻
无工可做缘起原料缺失
柴慈继终于又开始忙碌起来,作为中国屈指可数的几位国家级象牙雕刻大师,今年无疑是他业务最多的一年。“去年国际恢复了象牙进出口,所以我们又有了充足的原料可以进行雕刻了。”柴慈继对此表示很欣慰,因为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有几十年没有一根新的象牙进行创作了。
北京牙雕被称为京城工艺美术“四大名旦”之首,具有千年历史,也是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然而自这门手艺诞生之日起就陷入了工艺美和野生动物保护的矛盾之中。作为有着30多年象牙雕刻经历的大师,柴慈继对此深有感触。
柴慈继清楚地记得,自从1989年10月,中国成为《国际濒危野生动植物贸易协议》缔约国之时起,中国停止了进出口象牙及象牙制品,完全依赖进口象牙原料的象牙雕刻工艺陷入了无米之炊的境地。
“我们其实也很尴尬。”柴慈继无奈地表示,“作为一位象牙雕刻者,我们希望能有充足的象牙原料进行雕刻,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知道作为象牙来源的非洲大象被疯狂猎杀濒临灭绝。”这样的一个矛盾在近几十年内尤为尖锐,直接的代价就是柴慈继所在的北京象牙雕刻厂20年没有一根新象牙入厂,仅仅依靠1989年之前的少量存货苦苦支撑。
“我们一度陷入绝境,甚至最艰难的时候大部分雕刻者无工可做,只能常年待在家里。”柴慈继就有很长一段时间待在家里,象牙雕刻工艺也基本停滞。
面对生活,柴慈继也探索过其他的出路,他曾忍痛放弃象雕而转向玉器雕刻,但并没有坚持下去。他坦言,“象牙有着独一无二的特色,从材质、雕刻工艺、最终艺术品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这是其他材质的艺术品绝对无法替代的,而且从我们自身的意愿来说,还是钟情于象牙”。
材料的缺乏令象牙雕刻这项传统工艺陷入失传的危机处境。“由于没有象牙进行雕刻,我们厂从最初的800多人现如今已经锐减到了不足百人,真正的象牙雕刻传承人也是快要断层了,现在我们最年轻的雕刻者也都是40多岁的了,新一辈的传承人太少。”柴慈继为此焦急万分。如今在北京仅存的4位国家级象牙雕刻大师都已经年过60岁。
让柴慈继稍感欣慰的是,去年在政府的支持下象牙雕刻大师在近20年来第一次公开招收了7个大学生学员,但牙雕和任何传统工艺一样,耗时长、新人待遇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新一代传承人的发展。柴慈继目前就带着两个大学生徒弟,虽然在他眼中这些年轻人有着饱满的热情和刻苦的学习劲头,但艰苦的牙雕行业环境仍让他担忧不已。“这些孩子每个月也就1000多的工资,而且牙雕是慢活,可能要过10年、20年才真正成为大师,这些将是传承人们严峻的考验。”柴慈继叹气道。
在2009年,国际社会出于对非洲生态平衡的考虑开始放松象牙进出口,而中国则率先获得了一批宝贵的象牙资源。柴慈继在高兴之余也不免担忧这种特例能有几回。作为一个老的牙雕大师,在他看来,这门传统工艺需要在中国得到保存和发展,但象牙雕刻本身存在的矛盾又限制了它的发展。
面对牙雕的进退维谷,柴慈继也是无可奈何,在他看来,牙雕这门工艺或许本身并不应该去发扬光大,“作为一门传统工艺,只要每一辈有那么几个人能真正传承下来,让它不至于灭绝就可以,并不一定非要让每一门传统工艺都成为众人皆可享用的国粹,这或许就是牙雕这门工艺未来的生存之路”。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