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七证据 盱眙大云山汉墓墓主指向江都王刘濞

 

现场 

 

 

一套“俳优” 

 

 

错金银嵌玉石、玛瑙铜镇 

 

袖珍印章 

 

    前天,盱眙大云山山顶,一座西汉早期的诸侯王级别陵园的考古现场第三次对媒体开放。应南京博物院邀请,包括本报在内的国内10多家媒体现场观摩了一号墓的考古发掘现场。虽然还没全部清理结束,但是根据目前呈现出的墓葬结构和出土的随葬品,现场考古人员表示,此墓的主人和汉广陵王刘胥一样,死后享受了王侯葬制——“黄肠题凑”。

    去年年底,考古部门就根据墓穴规模,推断盱眙东阳汉墓是王侯级别的汉代古墓。在揭开墓穴神秘面纱前,考古专家与盱眙相关部门负责人曾特意来到扬州汉广陵王墓博物馆参观,希望在发掘时做到心中有数。

    前天的观摩现场,盱眙大云山西汉大墓考古发掘领队李则斌首先公布了一大新发现——一号墓主人和汉广陵王刘胥一样,死后享受王侯葬制——“黄肠题凑”,也是以楠木作构建。

    汉代扬州为江南重镇,汉武帝特派其子刘胥管理扬州,刘胥死后享受王侯葬制——“黄肠题凑”。其棺保存完好,三椁两棺,规模宏大,稳重壮观,构件比例协调严谨,尤其是“黄肠题凑”是我国汉代葬制中完好保存的孤例。

    而此次经过专家研究,已经确定盱眙大云山西汉古墓一号墓主人死后也享受着“黄肠题凑”,只可惜因盗墓贼“光顾”而遭受破损,保存状态远不如刘胥之墓,但仍能清晰可见“黄肠题凑”的形制。考古专家表示,大云山这一古墓时期较早,而到了汉广陵王刘胥时期,“黄肠题凑”已经走向成熟了。

    在半个月前的媒体开放日,江苏省著名考古专家、大云山考古专家组组长邹厚本认为该陵园虽然遭破坏,但基本结构还很清晰,特别是二号墓,可以说在中国的考古史上,这次玉棺是保存最好的,完全可以复原。而这次据考古人员透露,一号墓虽遭破坏,但是最近他们在清理时发现,一号墓也有玉棺和玉衣,而且级别应该比二号墓高。

    去过汉广陵王墓博物馆的人会发现,汉墓的四周,有一圈坑道,走上坑道,居高俯视,整个“黄肠题凑”尽展眼前——这是一个呈方形、没有“屋顶”、木头结构的“大房子”。“房子”被纵横交错地分割成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房间”。“房子”的中心是内椁,这里是供墓主人生活起居的地方,分为“便房和棺室”,棺室内放有彩色套棺。“房子”中,环绕内椁最外面的一层叫外藏椁,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第二层即“黄肠题凑”的墓椁。第三层则是东厢房和西厢房,这里是存放随葬品的仓库。

    而盱眙大云山西汉古墓一号墓虽然还没全部清理结束,但是根据目前呈现出的墓葬结构和出土的随葬品,现场考古人员表示,与上述汉广陵王墓的形制有很大的相似性。

 

弩机

 

 

铜质虎帐座 

 

 

鎏金龙首铜乐器架

 

 

筒形酒器

 

    【墓内探秘】

    墓主人是个兵器发烧友,活得很优雅
      

    随着大云山一号墓揭开神秘的面纱,墓葬内藏着的众多宝物也一一展现在媒体面前,下面,记者就带您一一见识。一件件陪葬品的出现,也将墓主人生前的形象慢慢勾勒出来。

    剑弩无数——

    是个“兵器发烧友”


    继上次公布了很多精美的兵器后,这次记者在现场看见,一号墓的马车中又出土了大量兵器类明器,有战车的性质。

    马车里装了不计其数的铁剑,不过只有30厘米长,显然是冥器而非实用器。在汉初,铁器新兴,制作成本远超铜器,这些铁剑不但制作精巧,而且特意用黑漆漆过,堪称精工细作。

    墓中还发现了5捆铁铤,这是一种类似箭的武器,长度20厘米左右,前后安上箭头,用弩机发射,近距离发射时,堪称当时杀伤力最强的先进武器。

    此外,墓中还出土了不少至今还可以使用的大小弩机,以及使用弩机发射的15种鎏金铜箭镞,形状大小不一,有羽翼形、三棱形、四棱形和锥形的,大的有一只蝴蝶大小,小的仅比绿豆略大,有的表面还有暗花纹,令考古人员惊叹其工艺精湛。由此,墓主人对兵器的钟爱和专业显而易见,堪称“兵器发烧友”。据悉,其中一个箭箙内就发现了300多箭簇。

    李则斌说,这次出土的汉代兵器,“有的史料记载上都没涉及过,需要深入研究”。

    罕见编钟编磬——

    生活有品位,活得很优雅

    在墓葬的下层,用隔板分割成了大大小小的“房间”。

    其中一个“房间”内陈列了很多乐器,其中,有按照大小顺序排列的编钟。编钟旁还发现了编磬及鎏金铜架,尽管鎏金龙首铜乐器架已经“散架”,我们还可见当时编钟是按大小挂在钟架上。这些“宝贝”,不仅让人感到稀奇,还让人感受到这位墓主人生前的优雅,很有生活品味。

    考古人员认为,汉代乐器实物发现较少,尤其是铜编钟编磬的发现尤为少见,这些乐器的出现对于研究汉代礼乐制度极为重要。

    俳优铜俑——

    生前娱乐活动爱听书

    此外,在黄肠题凑外东侧的回廊位置,还发现了“钱柜”,用绳子串成的铜钱足足几十厘米高;不远处还竖着一疑似竹筒状的筒形酒器,考古人员表示,至于到底是盛放酒器还是喝酒的器具,还需要考证。

    此外,这里还发现了铜鼎、铜甑以及罕见的铜祖等制作精美的青铜器。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包括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2000多年前,青铜器逐渐由铁器所取代。此次这些青铜器小物件的出现,让人放佛穿越时空,看到了2000多年前的西汉早期,那时精美的青铜器出现在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旁边几件小动物造型的物件也引起了不少人的关注,考古人员介绍,这是铜质虎帐座,四只很安详的“小老虎”端坐在帐篷的四个角上。同时,考古人员也展示了最近在二号墓发现了四件类似的“镇”——错金银嵌玉石、玛瑙铜镇,因为古人席地而坐,四个“镇”就压在席子的四个角上,但是这几件错金银嵌玉石、玛瑙铜镇更精美,有熊与虎两种动物搭配,还镶嵌着宝石,有玛瑙、玉等等,考古人员称赞“小而精致”。

    这几年,南京出土的千年七宝阿育王塔,镶嵌在期间至今还闪耀着绚丽色泽的宝石,让世人瞩目,而一号墓内则出土了一把银质了镶嵌着宝石的伞柄,只有手指般大小,可谓小巧玲珑,最让人称绝的是,通体镶嵌了很多宝石。

    考古人员还展示了四件拳头般大小栩栩如生的鎏金铜俑,四个憨态可掬,姿态各不一样的“小老头”,特别是脸部笑容非常夸张,考古人员解释,这叫俳优,即古代以乐舞谐戏为业的艺人。逝者如斯生,墓主人安葬时,也营造了生前生活的场景。考古人员认为,“俳优”的出现,说明了早在西汉早期,听书就是古人的娱乐活动。

    袖珍印章——

     2000多年前就注重“诚信”


    自盱眙大云山古墓考古现场举行第一次媒体开放日起,神秘墓主人就引起了众人的关注,猜测声音一片,这是西汉早期哪位诸侯王的陵园呢?会不会是很多人认为“嫌疑”最大的吴王刘濞呢?有没有印章或带有铭文的随葬品出现呢?

    最近考古人员在一号墓东南角发现了一枚印章,记者看见,该印章只有指甲般大小,大家在惊喜的同时也很不解,这么小的印章,怎么发现的呢?考古人员称,近一年的考古发掘,他们的工作一直非常仔细,这么多年的考古经验,他们已经练就火眼金睛,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在墓葬现场,先小心翼翼的清理每一寸土,以防文物遭受破坏,清理过一遍的土,工人再水洗一遍,并用筛子“过滤”,还用竹签慢慢寻找……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发现了这枚袖珍印章。

    印章侧面有孔,可能是用线穿过的,考古人员表示,这是印章里面的套印,外面的印章应该是因为盗墓贼的“光顾”而移动位置了,考古人员预测,外面的印章应该就“藏”在下面,而且印章应该不止一枚。

    那么,这枚袖珍型套印上是什么字呢?能不能证明墓主人身份呢?记者看见,套印太小,很难分辨出是何字,但是考古人员将其蘸上印泥印字发现,印章两面都有字,可惜不是墓主人的名字——两面分别印有“诚信”与“信印”两字。字体不像我们如今正常见到的篆体字,原来,这一种是阴刻,一种是阳刻。

    看到“诚信”二字,大家不由感叹,早在2000多年前的古人,就开始注重“诚信”。

    另悉,二号墓最近出土的铜鼎肩部也有铭文,写着“大官寺鼎”四个字,考古人员解释,“大官”即太官,是皇宫、王宫机构,“大官寺鼎”应该是注明的制作这一铜鼎的机构名称。而在“大官寺鼎”旁白,有三个呈方形的小孔,这又是啥意思呢?考古人员表示,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一种猜测

    “刘毋智”可能为刘濞堂兄


    这次媒体开放日,神秘墓主人到底是谁,仍是各路媒体打探的焦点,但是,考古专家对墓主人的身份仍然没有透露,他们表示,根据近一年来考古发掘呈现出的墓葬形制以及出土的文物,墓主人有所指向,但是考古还没有结束,随时可能出土一些新的证据,所以现在仍然不便公布。

    但是,媒体们有着自己的猜测,而最大的“嫌疑”就是刘濞。比如,陶器残片上留下了“东阳”二字,说明该墓葬所在地处于当时刘濞的封地内;黄肠题凑、金缕玉衣等都是帝王级待遇;刘濞一向尚武,还带头“七国之乱”,如今又出土的一个箭箙内就发现300多箭簇;刘濞在位达40多年,采取了一系列的治国方针,特别是围海煮盐、开山铸钱,使吴国的经济在短期内迅速崛起,成为雄霸东南的一大重镇。可以说,刘濞对历史上汉代扬州的繁盛功不可没,财力雄厚,最近又发现了“钱柜”以及一些镶嵌宝石的随葬品……神秘墓主的身份越来越集中指向了吴王刘濞。

    而扬州有人认为,刘濞移都广陵,墓葬就是甘泉一带,对此,李则斌认为,他曾经在扬州考古部门工作多年,去甘泉很多次,他说,那里出土的汉墓以汉代中晚期为主,所以他觉得那是哪位广陵王的安息之地。

    此外,本报最近报道了我市考古部门在杨庙发现一座西汉早期的古墓,考证为“刘毋智”之墓,也是扬州发现迄今唯一刘濞家族墓。李则斌也知道了这一考古动态。可惜史料上对“刘毋智”与刘濞到底何关系并无记载,李则斌认为,“刘毋智”可能为刘濞的堂兄或后代。而如果盱眙大云山神秘墓主人真的就是刘濞,并且如能再出土带铭文的实物,则有望揭开“刘毋智”之谜。本报特派记者陶敏发自盱眙

    叫停采石企业,支持古墓勘探

    这几次媒体开放日,各路记者都感叹高温难耐,在现场采访宛如蒸桑拿,考古人员更是脸上全是汗珠,衣服全被汗湿了,李则斌坦言,条件是很艰苦,特别是高温天气,他一天要换几身衣服。为了保护文物,考古发掘尽管条件很艰苦,考古人员也很辛苦,但是他们都奋战在一线,有的人已经半年没回家了……

    为更加完善地保护出土文物,大云山汉墓的开掘现场配备有文物保护专家,每取出一件文物都要进行备案记录后再妥善存放,确保文物的发掘和保护同时进行。文保专家表示,他们将尽可能地在现场做好前期保护工作,为后期保护做好基础工作。

    为保护大云山古墓群中的文物不受进一步破坏,保证发掘工作顺利进行,盱眙县人民政府已经下令,永久停办了当地一切采石企业,全力支持古墓勘探工作的进行。

    至于以后将如何保护与展示,南京博物院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正在做保护规划的方案。 

    黄肠题凑墓已发现14座

    所谓黄肠题凑,是指墓葬中椁室周围用柏木枋堆垒的框壁结构,为我国汉代的一种葬制。它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黄肠题凑”起源于先秦“题凑”。综合各种史料记载,可知这种葬制之“黄肠”是指颜色黄而长的柏木,“题凑”是指柏木堆垒的方式方法,垒时木头要向内。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全国各地相继发现黄肠题凑墓14座,如河北石家庄赵王张耳墓、河北定县八角廊中山王刘修墓、湖南长沙吴氏长沙王及王后墓(三座)、北京大葆台广阳王刘建夫妇墓、江苏高邮神居山广陵王刘胥夫妇墓、安徽六安王墓等。这几座墓皆为西汉诸侯王或王后墓。

    东汉时期,随着砖石室墓的盛行,黄肠题凑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用石材作题凑的砖室墓。《后汉书·礼仪制下》载:“大丧,方石治黄肠题凑便房如礼。”表明东汉时题凑已用方石制作,如黄肠题凑之礼制。据考古资料,大约从东汉安帝起,中原地区的大型墓葬皆实行前、中、后三室之制,题凑之制因而受到多室墓制冲击,石材题凑从此逐渐在历史舞台上消踪隐迹。

    黄肠题凑当是西汉皇帝、诸侯王的一种特殊葬制,石材题凑则是这种葬制在东汉时的变体反映。它们在汉代诸葬制中独树一帜,形成汉代物质文化的一大特色。

    发现7大证据,盱眙大云山汉墓墓主指向江都王刘濞

    金丝楠木整齐地码砌在棺室外围,虽然已经被焚烧或损毁,但是依然能看出每根金丝楠木直径都在30厘米左右。而这种结构,就是著名的“黄肠题凑”,在西汉时期,只有帝王陵墓中才会出现。目前全国范围内只发现了14个黄肠题凑规制的汉代墓葬。前天,记者在盱眙大云山汉墓的考古现场发现,在1号墓的墓室结构中,就有这样高等级的“黄肠题凑”结构。相关专家表示,如果不存在僭越等特殊情况,墓主人的身份指向性已经非常明确了,那就是带头组织“七国之乱”的吴王刘濞。

    证据1时代符合

    现场:墓室回廊里发现“钱柜”

    到达1号墓时,现场的工作人员正在对棺室外围进行清理,据现场考古人员介绍,在棺室外围的东西两侧,他们各发现了一条回廊。虽然因遭受破坏,已经坍塌,但是工作人员基本掌握了其构造。“每条回廊都分上下两层,每一层都用木头隔成了多个房间,里面摆放不同的器物。”考古人员介绍,虽然墓室的棺室遭到严重的破坏,但是两侧放置各种宝贝的库房———回廊,还没有发现人为破坏的痕迹。这里是存放随葬品的仓库,饮食用具、生活用具等等一应俱全。

    在回廊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一个大“钱柜”,这些铜钱一枚枚整齐地码放在一起,水平地堆叠起来。

    考证:钱币是墓葬断代重要参考

 

    现场的考古人员介绍说,这样大规模的钱币出现,肯定是作为陪葬之用的,这些钱币都是墓主人生活的年代所大量使用的钱币。“这些铜钱学名‘四铢半两’,是在汉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开始造的,直到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汉武帝开始铸造五铢钱,并在全国推广,这样,四铢半两才退出历史舞台。有了这样大规模的四铢半两的出现,墓主人的时代就可以基本敲定,肯定是在汉武帝元狩五年之前。再加上墓葬中一些陶器、兵器等工艺和特征等,就可以把墓主人的时代圈定在汉景帝时期到汉武帝早期。而刘濞的生活年代完全符合这样的条件。”

    证据2地点符合

    现场:陶器残片留下“东阳”二字


    大云山西汉大墓规模巨大,虽然经古代、近现代的盗掘及多年来开山采石的破坏,墓葬及墓园结构遭受破坏,但通过这次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基本确定出墓园的平面结构。虽然经过数月的发掘,在墓葬中发现了大量的文物,但是到目前为止,带有文字记载的并不是太多:一支竹简,但是上面记载的内容还有待红外线设备进行扫描确认;一个铜鼎,上面写着“大官寺鼎”四个字,据考古人员介绍,大官寺是皇宫或王宫的一个机构;还有就是一个写着“东阳”字样的陶器残片了。也正是这个残片,再次将墓主的活动区域有了一个界定,肯定与当时的东阳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大云山就紧邻东阳郡遗址,古时就处在东阳郡的范围内。

    考证:墓葬正好处在刘濞的封地内

    考古人员介绍说,公元前201年,因为在对阵项羽的战斗中有功,汉高祖刘邦就封堂兄刘贾为荆王,都三郡五十三城。在《汉书》中就有记载,“以东阳封贾”,意思就是说,当时东阳是刘贾的封地。因为当时此地距离中央政权比较远,后来刘贾去世后,皇帝要选一个狠角色来镇守此地。而此时,刘濞就成了最佳人选。

    “刘濞是汉高祖刘邦的侄子,是皇族。而且,刘濞随从刘邦击败叛军英布,是个有勇有谋的厉害角色,这样刘邦对其相当看重,就封其为吴王,而其封地就是当年刘贾被封的荆国,只是把荆国改成了吴国。”可见,东阳也正是吴王刘濞的封土,在大云山选择自己的墓葬地址,很正常。

    证据3墓葬规制符合

    现场:黄肠题凑等是帝王级待遇


    在前两次的采访中,考古人员不无激动地给记者介绍了1号墓和2号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残片以及玉棺,而这次,在1号墓中,考古人员又有了新的发现———黄肠题凑,这可是西汉时期最顶级的墓葬规制了。

    所谓黄肠题凑,是指墓葬中椁室周围用柏木堆垒的框壁结构,为我国汉代的一种葬制。它与玉衣、梓宫、便房、外藏椁同属帝王陵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黄肠题凑”起源于先秦“题凑”。综合各种史料记载,可知这种葬制之“黄肠”是指颜色黄而长的柏木,“题凑”是指柏木堆垒的方式方法,垒时木头要向内。而黄肠题凑只流行了几百年,东汉时期,随着砖石室墓的盛行,黄肠题凑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一种用石材作题凑的砖室墓。

    考证:刘濞20岁就已经封王了

    “黄肠题凑、金缕玉衣、玉棺等,这些相继发现的珍贵文物,在西汉时期都是帝王级别的待遇,墓主的身份也相当肯定了,肯定是个王了。而刘濞在20岁的时候就已经被封王了。”据考古人员介绍,在古代,等级制度相当森严。而丧葬习俗就是这种等级制度的一个最有力的证明。“像黄肠题凑、金缕玉衣、玉棺这样的丧葬规制,规定只有帝王能享用,即便是比王等级低一点的侯,采用这样的葬制,都是不行的。”考古人员表示,这样僭越的事情不是没有,但是相当少见。而刘濞20岁就被封为吴王,这样的规制与其身份是完全相符的。

    证据4条件符合

    现场:压凉席的“铜镇”镶宝石

    除了这种帝王级别的墓葬规制外,在墓室的考古过程中,考古人员还发现了大量珍贵的文物,而这些文物绝对可以用奢华二字来形容。

    “这个叫盖弓帽,是装套在车盖弓骨的末端的零件,相当于现在我们雨伞上的伞骨。这个是纯银制作的,仔细看一下,上面镶嵌着许多宝石哦。”考古人员拿出一个10厘米左右,一端有刺状小钩的物件,在其表面有颜色各异的宝石。

    “许多出土的金银器上都有宝石的影子,像这个虎豹造型的铜镇,是古人用来压住凉席四角的,这个不但镶嵌了玛瑙、玉石等,而且采用的是相当精湛的错金银技艺。”据考古人员介绍,在汉代墓葬中出土的错金银工艺器物和暗花纹技艺的器物都相当稀少,但是此次大云山墓葬中,发现了大量采用这种技艺的器物,甚至连兵器上都用上了错金银技艺和暗花纹技艺。

    考证:刘濞在位时间长、财力丰

    “这样精湛的技艺,以及大量的金银铜器,甚至在当时相当罕见的铁器,在此次的发掘中都大规模地被发现,这无疑彰显出了墓主人财力的雄厚。也要求墓主人必须有足够长的时间、人力、物力,而刘濞在这些条件上都是满足的。”

    据考古人员介绍,在西汉时期,帝王们流行的做法就是“用1/3的钱祭祖,用1/3的钱来享乐,用1/3来建墓葬”,因此这些被分封王侯的人,从上任开始,就会致力于身后事的打理了:建造墓室、打造陪葬品……而刘濞20岁就被封王,在位时间长达40年,多年来,刘濞把太仓放在东阳境内的长洲泽,储财贮粮;在铜山即山铸钱;又用海水煮盐,逐渐积累起雄厚的财富,才有这样的财力建造如此奢华的大墓,打造如此丰富的陪葬品。

    证据5喜好符合

    现场:除了明器,出土最多的是兵器“我们在现场发现了大量的兵器,看看这些箭簇,小的只有2厘米长,箭头只有小钢珠大小,而大的有10厘米左右,上面还有暗花纹。除了箭簇,这些箭簇的发射工具弩机,也是大小不一。”考古人员介绍说,在1号墓墓室的回廊部分,除了日常所用器物以及一些陪葬明器外,出土数量最多的就是兵器了。

    记者在现场看见,一号墓的马车中出土了大量兵器类明器,有战车的性质,出土了不少至今还可以使用的大小弩机。据悉,弩机作为中国古代的发明之一,在公元前就成为我国军事中的重要武器,直至1100年才传入欧洲。

    除了新发现的兵器外,在前两次的考古报道中,记者也报道了1号墓旁边的车马坑以及1号墓中许多实用的兵器,戟、矛、剑、铍、锥、弩机、箭镞、铠甲等一应俱全。

    考证:带头“七国之乱”;刘濞尚武

    “如此多数量兵器的出现,在汉代的墓葬中也是比较少见的,而且这种陪葬的习俗与墓主生前的喜好和身份有密切的联系。”据考古人员介绍,古人一向有“事死如事生”的习俗,生前使用的,生前爱好的,都会在死后的墓葬中发现一些踪迹。而如此多的兵器,似乎表明墓主人生前是个“兵器发烧友”或者是经常征战沙场的人物。在这些条件上,刘濞再次吻合。“刘濞之所以能封王,就是当年随从刘邦击败叛军英布,立下战功而被提拔的。可见此人是从战场一路摸爬滚打过来的。而且,刘濞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七国之乱’的带头大哥,没有兵马是绝对不可能的。而且这样的兵马肯定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这些都不难看出刘濞是个尚武之人。”刘濞这种尚武精神,在1号墓出土的大量兵器上也得到了印证。

    证据6类比符合

    现场:刘濞“造反头目”身份引悬疑


    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考古人员还没有发现能证明墓主人就是刘濞的铁证。

    不过,因为刘濞的身份特殊,毕竟是带头造反的头目,虽然有如此多的条件符合,但是这种公然与朝廷对抗的行为,难道还能享受这样奢华的待遇?这一直是所有人心中的疑问。

    考证:宗族观念让造反仍被厚葬有先例

    不过,据相关专家介绍,在古代,宗族的观念是相当强烈的,而且一般不会做出灭族的举动。“即便就像当年西周灭商,也不会将商的皇室宗族全部消灭的,还是会给其一定的封地。刘濞毕竟是刘氏皇族的一分子,是高祖刘邦的侄子,而且早年立下战功,虽然是七国之乱的带头大哥,但是这种宗族的血脉传承,不会让他死无葬身之地的。”

    不仅如此,考古人员介绍说,这并不是猜测,在历史上也是有先例的。

    证据7家族信息符合

    现场:晚辈比1号墓主下葬早


    在第二次到大云山汉墓考古现场时,记者看到在1号墓的东南角,又发现了一座“甲”字形的大墓(7号墓),墓主的身份应该是侯一级的。据考古人员介绍,这个新发现的大墓位于陵园内东南区域,这一区域早前经发掘证明为建筑区域。后经钻探发现,在建筑之下竟然有一大型竖穴岩坑,即7号墓。记者在现场看见,7号墓平面近似梯形,南北长26米,东西最宽处达18米。坑内木椁保存基本完好,南北长约15米,顶部向中心略微塌陷,顶板塌陷处发现了漂浮上来的车马器和漆器。7号墓比2号墓的规模还大,但是级别显然没1号墓和2号墓高。

    据考古人员介绍,在西汉时,有“尚右”的习俗,就是以右为尊,而从7号墓与1号墓和2号墓的位置关系上看,7号墓的主人应该是1号墓和2号墓主人的晚辈。“一般而言,这里是墓主人大儿子安息之地。”

    前天,记者获悉,目前这个墓葬正准备发掘,不过现在已经发现了一个重要的信息:7号墓主人的下葬时间比1号墓主人要早。也就是说,1号墓墓主经历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不幸。

    考证:刘濞的儿子曾被太子怒杀

    据相关专家介绍,刘濞的吴国是当时较强大的同姓诸侯国。在文帝时,吴国与中央政府之间发生了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最后导致汉朝中央与地方政府的全面内战———七国之乱。而这个不愉快的事情就是刘濞痛失爱子,而且这个儿子是不明不白被杀的。

    事情是这样的:刘濞的儿子吴国太子在京城与皇太子下棋时出现争执,后吴太子无礼,被皇太子所杀。吴王刘濞痛失爱子,从此对皇太子怀恨在心,便加紧谋划造反,发誓要报杀子之仇。最终在公元前154年,当汉景帝采纳晁错建议,决定削夺王国封地时,吴王刘濞便带领楚、赵等6国公开叛乱。

    刘濞“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不幸,与现在的墓葬格局似乎也有着一定的关系,“这种猜测也是有可能的。”考古人员表示。

    花絮拇指大的印章刻着“诚信”和“信印”

    考古人员在1号墓东南角发现了一枚印章,该印章只有拇指般大小。印章侧面有孔,可能是用线穿过的,考古人员表示,这是印章里面的套印,外面的印章应该是因为盗墓贼的“光顾”而移动位置了,考古人员预测,外面的印章应该就藏在下面,而且印章应该不止一枚。

    那么,这枚袖珍型套印上是什么字呢?能不能证明墓主人身份呢?记者看见,套印太小,很难分辨出是何字,但是考古人员发现,两面都有字,可惜不是墓主人的名字,一面是“诚信”二字,一面是“信印”,但是不像我们如今见到的篆体字,原来,一种是阴刻,一种是阳刻。

    罕见铜祖

    难道那时就有生殖崇拜?


    在1号墓墓室的回廊中,还有两件器物让考古人员有些诧异———铜祖。据悉“铜祖”是一种性器,这两个铜祖是青铜制成,形状是一个勃起男性生殖器。为何会在1号墓出土两个铜祖呢?这令现场的考古人员也有些惊讶。

    专家介绍,铜祖一般是古代生殖崇拜的产物,铜祖陪葬,是希望自己子孙昌盛,生生不息。也有专家认为,虽然刘濞是七国之乱的带头大哥,但是皇帝顾念其功绩和皇室血脉,用铜祖表示不会断其子孙之意。甚至有人认为这就是一件自慰用的实用器具……但是究竟是何用,相关研究人员表示还要进一步论证。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