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称曹操墓出土"魏武王"石碑系伪造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1号墓发掘现场


  自从曹操墓在河南安阳发现之后,关于其真假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21日在苏州召开的由河北邯郸古邺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共同主办的三国文化全国高层论坛上,与会学者提出,出土石碑中“魏武王”称谓不合理成为曹操墓系伪造的有力证据。


  曹操墓出土的石牌中,刻有“魏武王”三个字的共有7块,其中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的一块石牌最为完整。关于“魏武王”称谓的合理性和“武”字的写法,与会学者提出了质疑。


  河南开封文联书画委员会主任林奎成认为,曹操生前先被封为“魏公”,而后又被封为“魏王”,死后获得了“武王”的谥号,曹操崩于东汉建安二十五年元月,曹丕当年十一月称帝后,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他指出,从曹操死后至曹丕称帝的十个月间,世人对曹操严格的称呼是“武王”。任何史书都没有准确出现过关于“魏武王”的记载,在礼制森严的封建社会,曹操墓中出现“魏武王”的提法显然不能成立。


  江苏省书画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李路平表示,1998年,在河南安阳发现的《鲁潜墓志》中标明了鲁潜墓距曹操墓的具体方位。在曹操墓中发掘出土的含有“魏武王”字样的几块石牌与《鲁潜墓志》中的“武”字均把“止”部错写为“山”,专家们遍查几十种篆隶,均没有发现这种写法。石牌与《鲁潜墓志》中的“武”字有可能为同一个人造假所为。


  此次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单位以及研究三国(曹操)文化的23名学者,共收到论文19篇。学者们从考古、历史、民俗、金石等各个角度对“安阳曹操墓”的真实性进行了深入讨论。


  新闻回顾:曹操墓珍宝细节披露 其口含翡翠珠估价千万


  据考古队员透露,河南安阳曹操高陵1号陪葬墓已挖掘出一把细长铁剑,虽铁锈斑斑,但整体上保存完整。2号曹操墓价值最大的是一颗从泥土里发掘的翡翠珠,为曹操下葬时口中所含,有专家估价上千万元。复旦大学回应DNA验曹操墓质疑:家族有独特基因


  复旦大学两名“DNA验证曹操遗骨”课题组的专家日前透露,DNA样本采集7月15日将截止。之后,将进行集中检测。结果预计将在两个月内公布。


  河南安阳曹操高陵展馆门票初定为60元


  在河南安阳曹操高陵一旁,一座面积为787平方米的新建展馆已基本成型。安阳县有关部门透露,门票价格初步定为60元。


  考古学家再疑“曹操墓” 出土陶器引发热议


  中国文化遗产日当天,河南安阳西高穴村“曹操墓”1号墓发掘工作重新启动,小村西高穴又一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6月10日,“曹操墓”入选“2009年十大考古发现”。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徐苹芳先生对这一结果表示强烈质疑。他认为,西高穴村汉墓并非曹操墓,参加评审会的知名专家中,与他持相似观点的“不在少数”。近日,徐先生接受本报电话采访,再谈他质疑“曹操墓”的几点依据。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二号曹操墓


  高陵考古有失规范


  徐苹芳告诉《世界新闻报·鉴赏中国》周刊记者,他在6月10日的评审会上曾公开说,西高穴村汉墓是“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先天不足是说大墓被严重盗扰过,后天失调指的是它的野外工作没做好,丢三落四,不合规范。


  西高穴村墓发现于2006年,发现后仍多次被盗,仅1号墓就有7个盗洞。从央视对1号墓考古现场的直播来看,1号墓几乎空空如也,只出土了一柄铁剑,若干画像石和铁铠甲片。“盗墓的人都住在里头,塑料罐、绳子和生活垃圾都在里面,我们从来没评过盗得这么厉害的墓做十大发现的。”


  徐苹芳指出,考古工作讲究的是科学性,就是要求真,必须是在排除了盗墓干扰的情况下,才能得到实在的材料。但是这个墓受到严重的盗扰,有些石牌、画像石是从盗墓分子处收缴而来的,“哪些是墓室里出的,哪些是外面的,发掘的人没说清楚。”


  1号和2号墓中出土了许多画像石的残块,有一块完整的画像石是从农民那里收来的。徐苹芳在评审会上再三问报告人,能否确定这块石头是从2号墓中出土,得到的回答是肯定的,“是公安人员在审讯盗墓分子时说的”。对这样的回答,徐苹芳并不满意,“万一盗墓分子胡说呢?野外调查工作这么做是不合规范的,从科学意义上讲,这些只能作为等外材料。”


  出土文物难成铁证


  2号墓中出土的写有“魏武王常所用”字样的牌子,被视为曹操墓的“铁证”,对此证据,徐苹芳也表示不能同意。


  魏武王格虎大戟、短矛等石牌出土了8块,发掘前就已经被盗墓分子盗出,据推测应当出自2号墓。徐苹芳认为,既是魏武王常用之物,陪葬时就不必特别说明。考古学发掘中从来没有墓主因为自己有某种爱好,特意在随葬品上标明“常所用”的例子。


  徐苹芳说,“常所用”这个专名词,在文献记载中专指最高统治者送给手下臣子的纪念物。《后汉书·东平王列传》中就有记载,汉光武帝曾将太后常穿的衣服分赏诸王和子孙,用的词便是“常所御”(御指衣服等),这在东汉时期是很常见的。


  曹操曾将他所用的东西分给臣子,这在汉代文献中也有记载。曹植的《宝刀赋》就写于得到父亲的赏赐之后。《太平御览》346卷《宝刀赋》前的序文中提到,曹操命造宝刀,以龙、虎、熊、马、雀为号,曹植与弟弟饶阳侯曹豹各得一把,还有两把曹操自己保存,以便赏赐丞相等文武官员。


  “这些石牌恰恰证明,2号墓应当是高陵里的陪葬墓。墓主可能对魏武王的赏赐非常尊重,才将它们挂在墓中。”


  2号墓中还出土了若干画像石的残块,有的刻有“主簿车”、“咸阳令”、“侍郎”等字样。其中较完整的一块是从农民那儿收缴的,徐苹芳对画像石中的“咸阳令”提出了质疑。


  徐苹芳告诉记者,一般在画像石上写着侍郎、侍吏、主簿等,都是讲墓主人的履历。秦灭亡以后咸阳就不存在了,改称渭城,这一称呼从西汉延续到魏晋。既然没有咸阳,何来咸阳令?恢复咸阳的名称是在西晋以后的十六国,和曹魏的时代相差150多年。


  其实,墓中出土的并不是真正的画像石。画像石是砌在墙上的,墓室中没有砌画像的痕迹。这些石构件形状为横面,很矮,不可能是墓门,据徐苹芳判断,应该为石椁的画像以及墓中的瓦当等石构件。


  “发掘方应当把这些画像石拼起来,通通清理干净再做结论。按考古的规矩现在不能做结论。我们评‘十大发现’时有一条,没做完的工作不能报,因为没法评估价值。”


  2号墓还出土了马桶、猪圈和水井等与世俗生活有关的陶器,徐苹芳认为,这是汉代地主庄园墓中常见的成套陪葬品,在帝王墓中不可能有这样的东西。


´,´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曹操墓发掘现场

 


  大墓为“侯级”陪葬墓


  徐苹芳认为,如果西高穴村2号墓与魏武王有关,那它应是高陵中一个侯级别的陪葬墓。


  据《三国志·武帝本纪》记载,曹操在死前的几年就开始修建寿陵。曹操在《终令》中明确提出了功臣陪葬的要求。“凡诸侯居左右以前,卿大夫居后,汉制亦谓之陪陵。其公卿大臣列将有功者,宜陪寿陵,其广为兆域,使足相容。”曹操怕寿陵不够用,希望扩大范围。也就是说,高陵的范围应该是很大的,陪葬者很多。


  那么为什么2号墓不可能是王一级的陪葬墓,更非帝陵呢?徐苹芳认为,这是从2号墓的形制来判断的。刚刚在洛阳邙山发现的魏国大将曹休墓,和2号墓的规模、形制基本一样。“都是中间一个长墓道进去,有前室和后室,前后室各自有左右耳室,共六个墓室。两者应为同一级别墓葬。”东汉帝王陵至今没有挖掘过,但东汉“王级”墓葬在河南一带挖了很多。东汉王墓有前后两个墓道,明显要比2号墓规格高。


  徐苹芳也不认为2号墓的墓室规模是薄葬。“东汉末年的大墓就是这样的,有好几个墓室。真正的薄葬墓室到西晋才开始的,西晋连皇帝墓都只有一个墓室,不会像这样搞几个墓室。”


  “从考古规范上讲,应该把高陵的考古工作做清楚了再说。曹操墓不可能混在陪葬墓中,肯定有自己的规格。前后各葬谁,哪边可葬人哪边不能葬,应该是清清楚楚的。现在只做了1号墓和2号墓陵园的考古,工作还差得远。”徐苹芳说。


  大范围的高陵清理工作至少要三到五年时间。“曹操墓”要参选“2009年十大考古发现”,当然是等不了的。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