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永青:我们不包养每个艺术家,不给他们发工资

  “我们不是像以前的国家画院包养每个艺术家,给每个艺术家发工资” 。在首次院士对外亮相的中国美术馆《建构之维——2010年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的展览现场叶永青告诉我们现在“院士艺术家”的基本现状,他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院的艺术总监也是这次参展艺术家之一。在“院士”和“院士艺术家”这个称呼上,叶永青纠正说这是一个误传,应该叫“特聘艺术家”。他表示说这么叫也没关系,调侃也好,戏称也好,就这样称呼也好,本身不是一个特别大的问题。就为什么会选择在中国美术馆做展览,叶永青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东西,能够提供一个国家级的平台来展示当代艺术,这是做当代艺术研究院重要的出发点。


  问及去年中国当代艺术院挂牌成立后网上的诸多争议,叶永青觉得能够很坦然接受,认为有这些言论都很正常,他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今天我们艺术圈变成很圈子化的东西,也变成一些地盘,这些地盘或者这些圈子一旦被打破、或者被产生变化的时候,很多人会不习惯这样的东西。”那对于院士们第一次的展览会不会像成立之初又招致很多骂名?他并不担忧,告诉我:“现在展览开幕时很多艺术家一来,看台上站的一个都不是你认识的人、他们已经很习惯上面都是站满了熟人的,那么很多人扭头就走了。但是以后这种情况是会出现的,一定会出现,任何一个人最后要站的地方就是站在公众面前,这是不可避免的” 。正如叶永青所言,在开幕式最后所有来到现场的参展艺术家和众领导一同站在公众的面前。


  此次中国当代艺术院的展览共展出了20位首批特聘艺术家的50多件作品,其中有部分是新作品,唯独蔡国强缺席。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罗中立解释说,蔡国强这段时间在国外忙于其它事情,加上作品都在海外,由于运输保险等原因没办法来参加这次展览。关于中国当代艺术院将来是否还有新的艺术家会加入的问题,罗中立回答说,把第一批艺术家完成后,将来会分期分批确定特聘艺术家,眼光会转向年轻艺术家身上。他还透露中国当代艺术院未来会召集各方建立一个中国当代美术馆,具体时间地点设计规划等目前还没有。中国当代美术馆会参照国际上重要的美术馆,比如古根海姆做系列馆延伸的方式。


  此次展览作品分布于中国美术馆一层的7个展厅。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