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家如何捐赠文物

  北京的老荣,收藏古陶器二十余年,耗尽大半生财力,集磁州窑瓷数百件。他曾经想过建一家私人博物馆,却发现此路障碍重重,奈何自己不是马未都,只好作罢。随着年岁日增,老荣开始考虑将自己的藏品全部捐献给国有博物馆,可一连串烦恼也随之而来:捐哪家?怎么捐?


  在解答老荣的疑惑之前,我们先要假设一些前提:老荣的藏品很开门,不存在真伪疑问,品相也比较完整,文物也属正常渠道获取。接下来的步骤其实很简单:首先,老荣先要判断自己的藏品适合哪家博物馆,面对故宫博物院、国家博物馆这类精品文物云集的国家级博物馆,老荣的磁州窑瓷器全部入藏的几率并不大;若转为考虑地方博物馆,既可以是河北省博物馆,邯郸市博物馆,磁县磁州窑博物馆——这几家博物馆都以磁州窑瓷器专项收藏著称,也可以是还在兴建之中、藏品需求缺口较大的海南省博物馆等,老荣需要根据保管、陈列、专家等因素以及入藏可能性做出综合判断。在确定了一家或几家意向博物馆之后,老荣便可以开始具体的接洽事宜了。接下来,老荣应该与这些博物馆的文物征集、保管部门人员咨询、沟通,并提供自己藏品的图片资料供专家审核。最后,如果这些藏品经过专家意见可以入藏,老荣只需再与博物馆签订捐赠协议便可完成整套捐赠程序,老荣也就可以获取那象征着至高荣誉的收藏证书了。


  但是,为何今天围绕这一话题还会出现那么多负面的声音?比如南方某省级博物馆的专家语出惊人,“现在的私人捐赠者要么图名,要么图利,要么都想要。”这位专家抱怨道,由于国有博物馆财政拨款非常有限,很多情况下都难与私人收藏家“达成共识”。再比如东北一位红山玉藏家,几次欲将手中“国宝”捐献给某国家一级博物馆未果,他愤然道,自己的藏品都有知名文物专家出具的鉴定证书,怎么就捐献无门呢?


  两种对立的声音,分别来自博物馆专家与民间藏家,双方看似振振有词,却都犯了片面的错误。一方面,藏家的捐赠行为离不开动机的支撑,“捐,弃也”,捐献意味着要放弃曾经拥有的挚宝,如果仅仅为了“图利”,古董店、画廊或是拍卖市场都是更好的选择,而非“财政拨款有限”的国有博物馆;至于“图名”一说,更是对捐献者的不尊重,对于那些真心献宝的藏家而言,荣誉高于一切,岂可贬言之。另一方面,对于藏家而言,“捐献无门”亦是过于狭义的理解。捐献之路是否坎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藏品的质量与藏家的心态,既不可迷信鉴定证书,也不要迷信大型博物馆,只有量体裁衣,量力而为,才能为自己的珍藏寻找到合适的归宿。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