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古董相机藏势再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上海照相机厂1957年研制的上海58-Ⅱ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早期的风琴式相机


     眼下,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活跃着一批古董相机发烧友,他们不但以举办展览、沙龙的形式频频以相机会友,更因其不断壮大的队伍,使目前国内的古董相机藏势再起。


  价格狂飙 仍只收不卖


  “最近前来询价的人骆驿不绝,有时甚至一天就能达到200人。”连日来,在广州经营古董相机的刘先生忙得不亦乐乎。据刘先生介绍,自去年10月开始,一波新资金“杀”入古董相机收藏,一些热门品种短时间内价格翻倍,古董相机发烧友中还开始出现不少年轻人的身影。“相比于广州,北京、上海玩古董相机的风气更盛。”


  在多数藏友的眼中,古董相机既是摄影艺术的载体,又是精密的手工机械,不仅早已停产,而且由于不同镜头限定了快门、光圈及各部构件必须与之匹配,几乎没办法仿造,是非常好的收藏对象。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摄影爱好者“大爆发”,国内就曾一度掀起古董相机收藏热,但如今这股收藏热却与之不同,收藏焦点在于充分挖掘古董相机保值增值空间。


  以上世纪60年代出产的禄莱福来双镜头反光120相机为例。2008年,其收藏市场上的价格为6000元至8000元(五成至八成新),现在已经涨到1.5万元至1.8万元,而且还往往是有价无货,不一定买得到。至于经典的1962年至1969年产的德国徕卡M3标准镜头相机,以前的价格是1.8万元至2.5万元,现在的价格则升至3万元至3.5万元。德国蔡司依康风琴式折叠相机,其价格更从前两年的8000元至1万元涨至目前2.8万元至3.2万元。作为三大经典机型,上述3个品种的价格可谓一路狂飙,但玩家仍然表示,一定会见一个买一个,并不会将自己的爱藏出手。


  藏友偏爱“国货”


  外国古董相机走红也同样带动了国产相机的价格。仿徕卡的红旗相机由于产量极少,成为国产古董相机的龙头,价位已经从前几年的8万元飙升至如今的20万元左右。存世只有10部左右的仿禄莱福来的珠江相机,前两年叫价还只是8.2万元至10万元,现在已经升到15万元至18万元。另一个热门品种上海58-I试验版,以前要价3000元至5000元,现在则超过1万元。


  “尽管国外古董相机,无论在价格走势还是变现能力上都明显优于国产古董相机,但国内的藏友大多对‘红旗’‘海鸥’这样的国货情有独钟。”据介绍,时下在国产古董相机中,最为藏友津津乐道的就是甚有传奇色彩的“红旗”相机。


  据说,“红旗”相机当时的出产成本每台高达3000元,而且产量极少,目前有2000部、2800部等不同说法,但公认存世量最多不会超过3000部,当时主要供高级干部、国家级媒体记者等使用,很少流入市面。由于仿制精良,又有着独特的背景,目前在收藏界“红旗”已成标杆式珍品,拥有一台“红旗”即可傲视同好。不过,对于玩家而言,“红旗”相机更像是一个“传说”,因为在收藏市场上很难觅得其踪影。


  相比之下,“海鸥”相机的玩家群体更为广泛。而与“海鸥”同属上海照相机厂旗下的1958年生产的“上海”牌58-I,同样备受玩家青睐。据说当年国产相机清一色仿制外国尤其是德国的相机,“上海”58-I属于中国第一批模仿徕卡的试验性机型,仅仅小批量生产了1100架,编号越靠前证明越早出厂,价格也越高。


  不可取代的“陈年美酒”


  2000年之后,数码大潮席卷摄影界。到2004年,使用120、135胶卷的传统相机全面停产,老式全机械古董相机越来越凸显其收藏价值。广州资深古董相机收藏家吴先生就表示:“数码相机一落地就贬值,相反的,全机械式相机却如老酒般越陈越香,一来绝版,二来精密手工机械虽经几十年上百年磨砺,功能依旧出色。”


  正由于这种区别,玩家将古董相机定义为使用胶卷的、全手工全机械式相机,时间则要求起码是三四十年前的产品,因为国外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则在70年代末)开始在相机中引入电子元件,“全手工全机械”逐渐成为历史。


  值得注意的是,“古董相机”与跳蚤市场的“二手相机”概念不同。目前有收藏价值的古董相机一定是全金属,不能用塑料件,此外只要是用电的,就容易贬值。“玩古董相机,懂行的都收集精品珍品。”业内人士表示,选择的重点首先是看产量;此外,还应该选择经典机型。“古董相机价格相差极大,初入行者应有意识地远离那些出产量大又无特殊意义的机型,这些品种虽然几百元就能交易,但升值潜力很小,也很难再出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