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是城市未来象征雅昌集团董事长万捷: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他被誉为“开拓中国新经济文化产业的业界新锐”,作为深圳雅昌(企业)集团的掌门人,他与他的印刷团队屡次惊艳世界,更曾摘取被誉为印刷界“奥斯卡”的Benny Award金奖。如今,万捷与他所率领的雅昌员工团队,正扮演着中国新经济文化产业的开拓者,他所开创的“印刷+IT+文化”的运营理念,至今为中国文化产业注入着新鲜的血液。


  在万捷眼中,深圳这座城市独特的激情与理念,对自己的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回首过去,他用“奇迹”一词来形容深圳文化产业建设的辉煌成就,谈到未来,万捷亦对深圳充满信心。“文化产业是一座城市积淀的表现,它将是深圳这座城市的未来象征。”


  创造一个文化产业奇迹


  《文化广场》:回首过去30年,你认为深圳在文化产业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它在全国的文化产业建设问题上有发言权吗?


  万捷:可以说,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我们时代的一个奇迹。在起步阶段,深圳最大的问题是没有资源,各方面的优势都是零,因此,一切都需要我们本着厚积薄发的精神去创造。


  文化产业建设比拼的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积淀,与很多城市相比,深圳最初在文化积淀上的差距很大。但在这30年中,深圳以它独特的激情和创新精神,运用科学方法,整合各种社会资源,最终取得了卓有特色的成就,尤其是在文化、旅游、科技这些领域的结合方面,我们的很多探索都具有开创性。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终独树一帜的过程,这或许就是深圳文化建设对全国的借鉴和启示。


  “30年”这个节点很有意义


  《文化广场》:在“30年”这个节点上,深圳提出了“文化强市”、“建设文化产业龙头大市”等目标,相比于过去作为“经济特区”的深圳,这似乎是一种转型。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


  万捷:文化产业成为一座城市的优势,是这座城市长期积淀的结果。文化因素有别于资金、技术、管理等时效性的因素,它或许不是即时可见的GDP,但却可以为我们以后的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灵感。


  “30年”这个节点很有意义,过去的30年我们是以经济为重心,如今这种转型,会让我们在下一个30年里拥有更多的机会。现代产业转型的大趋势是低碳、环保,文化产业恰恰具备了这个优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运用这个优势,在此基础上实现“二次创业”,带动深圳这座城市的人文素质、生活品位,提高软实力。我相信,文化产业将会是我们城市的未来象征。


  当务之急是扶植龙头企业


  《文化广场》:在发展成为文化产业的龙头大市这一目标上,与国际上一些大城市相比,深圳还存在哪些差距?


  万捷:目前来说,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发展规模的问题。我们的文化产业规模还是太小,尤其是相比房地产、金融这些大型产业,我们在文化产业上的投入还是不够,相关的政策还不够清晰。深圳的成功企业都在积极扩大规模,尤其是向外发展,争取发展成以深圳为总部的跨国企业。我们的当务之急是扶植一批文化方面的龙头企业,形成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进而扩大规模推向国际。目前,像深圳的华侨城、腾讯这样规模的大型文化企业数量还是太少。


  创新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精神


  《文化广场》:雅昌印刷集团如今已是中国文化产业的旗帜之一,可否谈谈你的发展经验和未来目标?


  万捷:雅昌的发展经验表明,文化产业要想发展,必须不断创造新的产业模式,开发新的产品形态。创新永远是文化产业的核心精神,我在深圳这么多年的感受是,深圳之所以能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重镇,就在于它有一股创新的激情。


  雅昌的目标是做强、做大、做专,沿着过去摸索出来的较有优势的发展模式走下去,借鉴先进的管理模式。我们过去比较注意先进的技术,在管理模式上较为滞后,因此,这对我们来说也是一种挑战。在与国际接轨这方面,我们一直注重和国外艺术机构的合作,吸纳外面的人才、经验和资源。最近我们收购了日本的二玄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