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县一男子钻研黑陶工艺20多年 陶土造编钟几可乱真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田景峰在调试黑陶编钟。(记者 任东海 摄)


  提起编钟,人们就会想到战国时期的青铜编钟。盘山脚下土生土长的蓟县人田景峰,最近却用陶土烧制出一套几乎以假乱真的“青铜编钟”。


  记者近日在田景峰的工作室里看到,这套编钟共24个,高度从45厘米到20厘米不等,两个一组地挂在一个长约5米、高约1.6米的木架上,每个编钟的钟钮部位以牛皮与木架相连。这些编钟外表呈现出青铜一样的质感,“由于经过特殊工艺处理,这些黑陶制成的编钟成为外表几乎以假乱真的高仿品。”田景峰告诉记者。


  “我的黑陶作品均以蓟县本地富含矿物质的陶土为原料烧制而成,烧结点温度在1000摄氏度以上,比普通陶器高几百度,因此强度很高。而且这些编钟的音乐功能也很突出,可以演奏。”田景峰一边说,一边用手中的木槌逐个敲击编钟,浑厚洪亮、高低各异的声音便不断响起。


  田景峰从事陶艺已20多年,曾在山东龙山钻研黑陶工艺,后回到蓟县用本地陶土烧制黑陶。除了用黑陶制作日常用品和摆件外,他也在不断地挑战着黑陶的极限。2000年,他制作出一个高达3米的龙柱。去年,他还参照文物制作了一个全比例的“青铜”鼎,重达150多公斤。这次制作的这套黑陶编钟,不过是他挑战极限的又一次尝试。


  黑陶是山东龙山文化中最著名、最典型的陶器,它产生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4500多年的历史,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又一制陶高峰,独具质朴、典雅的艺术风格。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