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退出"申遗"祸兮福兮 专家遗憾网友大加赞赏

    近来,有关中国丹霞地貌申遗成功引发的讨论一波高过一波,8月17日《中国经济周刊》刊发的一则甘肃张掖因缺乏资金而退出“申遗”行列的消息,更是激起网友热议。与专家深表遗憾的心情大不一样的是,众多网友则对此大加赞赏。

    张掖退出“申遗”行列到底是祸还是福呢?中国古代哲学有个祸福相依的命题,张掖错失这次机会,固然失去了一次成规模开发保护的机会,但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其一,张掖退出“申遗”,说不定恰恰保护了当地的丹霞地貌。有《“申遗疯”:丹霞地貌申遗耗资超10亿元》一文(《国际先驱导报》8月16日)为证:从武当山失火到张家界乱建,从泰山修索道到都江堰争坝,至今,国内几乎很难找出“世遗”保护的典范,却到处都是“负面教材”——“三江并流”建大坝问题,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警告;北京故宫、丽江古城、西藏布达拉宫被要求整顿;武陵源只重迎客、无视保护,景区内宾馆等旅游设施泛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严厉批评;西安兵马俑一年好几亿元的门票收入,但是用在景区维护上只有几百万元……

    毋庸讳言,各地政府热衷于“申遗”,名为保护,实质是借开发提高景区收入,促进GDP增长。在我们这里,“开发”几乎成了“破坏”的代名词。如此说来,让原址原貌的张掖丹霞地貌保留在那儿,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保护,至少比借保护之名实施无度开发总要好。

    其二,从平遥古城和山西五台山“申遗”成功的个案看,“申遗”成功并不能保证一定促进GDP增长。前不久,媒体曝光称平遥古城深陷“公务接待”之困:一年最多公务接待10万人次,仅门票一项就少收入1200多万元,以至不能不靠再次提高门票价格来维持现状。再如,山西五台山申遗成功后,旅游收入不升反降。好事也可能变坏事,谁能保证此次“申遗”成功的6个地区就一定能挣大钱,就一定能收回巨额投资?

    其三,从各地“申遗”欠下的巨额债务看,张掖退出“申遗”十分明智。以湖南緉山为例,此次虽然“申遗”成功,但新宁县承担的4.5亿元“申遗”费用,对于这个年财政收入在2008年才刚刚突破2亿元的小县城而言,无疑是一笔巨额债务,这还不包括后续费用。这对去年旅游总收入不过450万元的县来说,负担之重可想而知。

    据今年1月12日《张掖日报》披露,2009年张掖市大口径财政收入跃上15亿元台阶,财政支出突破50亿元大关,严重地入不敷出。假如该市也像新宁县这般投入四、五个亿去“申遗”,必定会大大加剧财政困难,影响其他更加迫切的民生工程的建设;而且即使“申遗”成功,以张掖目前的财力,根本无力实施景区开发、维护和推介,指望发展旅游经济很不现实。与其背一屁股债去“申遗”,获得一块“金字招牌”,还不如将有限的资金实实在在用到改善民生上,等以后财力允许了再去发展旅游经济也不迟,反正那536平方公里的丹霞地貌仍在,发财机会仍有的是。 

(责任编辑:单晓冰)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