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发掘最深西汉大墓 出土文物将存放于博物馆

    记者获悉,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先烈中路99号大院内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一座近年来广州市区保存最深的汉墓被发现。本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是一座西汉土坑木椁墓,深达3米,而据考古专家说,其原深可达5米。“广州市区内大多数古墓葬中的器物掩埋在地下不足2米,而这座2000年前的大墓曾在下葬前进行精心设计,非常有气势。”市考古所专家马建国说。
    在工地内,考古人员共清理出8座古墓葬,其中有汉墓5座,南朝墓3座,出土180多件精美器物,其中有一些器物显示了墓主的显赫身份,比如广州地区一般墓葬中少见的鎏金器、青铜器以及铁器。

    这座深坑西汉墓长5米、宽近3米、深达3米,其中散落了数十件随葬器物,有铜簋、铜镜和铜钱等。马建国告诉记者,这是一座典型的土坑木椁墓,棺外还有木椁,木椁的木板厚达1米,可见墓葬的规格之高。市考古所专家易西兵则有这样的比喻,西汉时期人们“事死如生”,墓葬结构、随葬品模拟死前生活布局,比如墓葬就是宅基地,椁就是大屋,棺则象征墓主生前所居的卧室。因此,墓中还有大量陶器,包括类似模型的陶制仓、灶、井、屋,缩影了墓主生前的衣食住行。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座西汉大墓室分为前后室,后室又分为上下两层,墓主人下葬的棺则位于上层右侧。为何它要分为上下两层?马建国说,南方多雨水,汉墓采用这样的设计,主要是为了防潮、防渗水。考古专家曾经打开过一座类似的双层西汉大墓,下层积水,上层的随葬器物得以较好保存。

    深坑墓的中部有玛瑙、琉璃、珊瑚等材料制成的珠子,考古专家推测墓主下葬时就将它们佩戴在身上,一共3串,分别佩戴在颈间和双腕,依稀透出墓主的贵气。

    此外,专家称,还有一座西汉晚期墓中出土了一件陶俑座灯,是近5年来广州考古发现的第二件,还有随葬的铜温酒樽和铜镜出土。据介绍,这些文物将在市考古所内做文物修复和档案记录,在适当的时机将在广州博物馆内与观众见面。

 

 

(责任编辑:孙丹)
 

 ■ 返回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