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迹何以成了唐僧肉商业开发毁遗现象追踪

  “闲时争名人,忙来毁故里。”从江苏镇江入围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宋元粮仓遗址,到安徽泗县近千年的释迦古寺,一些地方近期频频爆出文物古迹在商业开发中被毁事件。受政府保护的文化古迹何以成了“唐僧肉”?开发商哪来的毁坏文物的胆量与底气?文物保护法规为何成了“摆设”?新华社记者对此进行追踪调查。


  卖古与逐利


  泗县是文化部授予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但这个“文化先进县”最近爆出一桩“丑闻”:为开发房地产,将文物保护单位释迦寺毁坏。


  释迦寺建于北宋,台湾首任巡抚刘铭传曾在该寺住宿,并留下诗作,是泗县百姓引以为荣的历史人文古迹,早在1981年就被列为该县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记者近日来到泗县释迦寺发现,古寺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正在建设的商品房。在工地旁的售楼处,销售人员介绍说,由于位置优越,中小学、菜市场等配套完善,还在建设中的这一楼盘销售很好,是当地高价楼盘之一。


  泗县许多百姓深感痛心和不满。曾热心为释迦寺保护而奔走的泗县退休文化干部闵麟说,得知县里将该文保单位卖掉搞房产开发时,他和一些老干部就积极奔走,县里不少群众也曾联名写信给有关部门,要求自己出钱修缮古寺,保住文物古迹,但当地领导置之不理,最终没能阻挡古寺被拆厄运。


  “这种事情竟然发生在所谓文化先进县,简直是莫大的讽刺啊!”


  泗县释迦寺被毁不是孤例。近期,全国多地爆出“毁遗”事件。在江苏镇江,上月初13座宋元粮仓虽有入围“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的“护身符”,但无济于事,最终被毁于叫做“如意江南”的楼盘开发中。


  2009年底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全国有超过3万处登记在册的文物消失,其中大部分为类似宋元粮仓和释迦寺这样的不可移动文物。


  压力与无奈


  频频发生的“毁遗”事件显示,开发企业之所以敢于强势推进,主要是一些地方政府背后“撑腰”。而文保部门则“无可奈何”,导致监管成为摆设。


  泗县文化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县里出让包括释迦寺在内的土地用于商业开发,并未征求文化部门意见。文化局得知释迦寺保护区遭到施工破坏后,立即下达了文物保护通告和停工通知,但开发商仍继续施工。随后,他们向上级文化部门反映,国家文物局甚至来函要求报告释迦寺保护情况,但终究“没顶住地方政府的压力”。


  文物部门的“无奈”,在镇江宋元粮仓被毁事件中同样存在。记者发现,对镇江发现的千年粮仓,国家文物局、江苏省文物局曾多次发函或下派专家组,明确要将粮仓、驿站、衙署等建筑遗迹整体保护。然而,一道道“保护令”下,作为开发商的镇江市城市投资建设集团反而加紧施工。据了解,这个叫“如意江南”的房地产项目计划建设700多套房子,还未开盘已有上千人登记购买。


  南京博物院考古所所长林留根认为,正是开发商仗着“红顶商人”的特殊性,才敢对宋元粮仓如此重要的文化遗迹下手毁坏。林留根表示,宋元粮仓是从哪一天开始被毁的,至今无法确定,因为镇江市文保部门已被“集体封口”了。据称,当地政府曾向文化部门下命令,严禁将有关信息透露给外界。


  政绩与问责


  林留根感叹,一些地方对不断毁掉的文化古迹、历史建筑熟视无睹,其实质是某些官员扭曲的政绩观作怪,这与中央倡导的科学发展观严重背离。


  综观近些年的“毁遗”事件,对相关领导和开发商问责的寥寥无几。有关专家认为,正是有法不依,使一些地方官员有恃无恐。从某种程度上说,借助权力和资本“毁遗”,其危害比盗卖文物有过之而无不及。


  文物古迹是一个民族传承历史的重要符号,越是经济高速发展,越要守住文化传承的血脉。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