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乞巧文化节将恢复贴"七夕符"习俗


七夕将至,昨天,有着“乞巧第一村”之称的天河区珠村收到了一份来自台湾台南的“礼物”——“七娘妈亭”。而珠村也准备回赠本村几位80多岁乞巧婆婆手工制作的“红木棉”。2010广州乞巧文化节将于8月14~19日在天河区珠村举行。本次乞巧节首次实现两岸乞巧作品的互动交流。
色彩鲜艳的七娘妈亭是府城纸手工艺的精华,也是台南七夕节的代表图腾,象征着“平安、成长”。广大游客可在珠村“梅隐潘公祠”观赏到此件作品,领略台南七夕风情。同样,珠村将选派多件作品寄往台南市参加台南七夕节展览,其中一件出自几位80高龄婆婆的作品——木棉娟花,作为广州市的城市符号之一送到台南展览。
“今年,我们还将首次恢复一个传统习俗,那就是贴‘七夕符’。”珠村村民潘剑明告诉记者,在民间“符”不但用于祈福,而且“有符”就是有办法的意思,所以以前家家户户都贴符,保佑一家幸福,明年七夕再换新的。
全国乞巧高手下月东莞“论剑”
浪漫七夕,“山花”绽放。记者昨日从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获悉,8月15至17日,首届中国(东莞·望牛墩)七夕风情文化节将在广东省东莞市望牛墩镇举行。届时,来自全国的35支队伍将同台比拼,角逐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全国35支队伍参加
据望牛墩镇委副书记、镇长叶孔新介绍,盛会总计有来自全国多个省份的35支队伍参加,外省的25个,省内的10个。最远的如有西藏、新疆、云南、宁夏、辽宁等地,也有“乞巧”名声享誉海内外的广州珠村,黄埔等地。
据了解,各地选送的作品题材丰富,制作技艺高超,极富民族和地方特色。如广州市荔枝湾文化交流协会选送的“贡案”作品,全用米粒制成,再现广州西关“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场景。广东湛江市选送的作品则整合了湛江地区六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名录:有发源于“图腾崇拜”、享有“南方兵马俑”之誉的雷州石狗;有被称为“舞蹈活化石”的湛江傩舞等。一些地区选送的作品还融合了声光电等现代技术,传统与现代结合,方寸间展天地。
相关链接-望牛墩镇“乞巧”与珠村不同
望牛墩镇始建于宋,自五代以来民间就有过七夕节“做贡案赛巧”的传统习俗,乞巧风俗历史悠久。每到七夕,镇中心及21个村都会制作1台或2台别具一格的“七夕贡案”进行摆贡,该镇也因此被省文联、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广东省民间艺术乞巧之乡”。
据望牛墩镇委委员、文化广播电视服务中心主任卢广新介绍,和广州天河区珠村的“乞巧”有所不同,前者侧重传统,而“七夕贡案”场面大、手工制作精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合时代特点,有创新。制作的原材料也绝对“环保”,常以田间农作物为主要材料,如贡品中的“荔枝”,用的是毛绒,而“莲花”的花瓣用的是洋葱等。
据悉,该镇计划新建鹊桥、七夕文化博物馆、七夕贡案展览厅、七夕文化主题公园,以七夕文化带动全镇文化旅游事业、房地产业、农业生态园产业等,打造出一条文化产业链。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