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古迹保安宫、西门红楼转型重生
古迹或许让不少民众觉得难以亲近,但在台北的保安宫和西门红楼这些古迹,历经百年风华,要让年轻一辈更了解历史;即使环境艰困,但经过不断的转型,这些古迹不仅可做为民众社区聚会的场所,也是外来观光客品茗休憩的地点,古迹已融入台湾民众的生活。
◎保安宫历史逾2百年对场展现宫庙装饰艺术
走进烟雾渺渺的保安宫,这里没有观光景点的人声鼎沸,却让人感受到宫庙带来的宁静。清朝乾隆7年,也就是公元1742年,闽南同安人移居台湾开垦,不少人因水土不服过世,同安人便把家乡的守护神-保生大帝分灵至台湾奉祀,虽然经费不足,但在1755年还是把木造小庙翻修为正式宫庙。
嘉庆10年公元1805年保安宫异地重建,有了现在的规模,历经多年重修,直到日本殖民时期由台籍木匠师傅对场修建保安宫,师傅们祭出看家本领,让这座宫庙不只反映出先民移居开垦的背景,从穿西装、洋装的泥塑人物进一步观察,其实,保安宫的装饰艺术,也融入了西方元素。
保安宫董事长廖武治:“尤其在日本占领台湾时,大正六年的重修,把保安宫分成东西两边,由两派不同的匠师对场,就是技术竞争,因为对场结果,造成整个建筑更加精美。”
◎保安宫、台北红楼 活化古迹再利用
保安宫已经有268年的历史,但却和社区民众零距离。为了活化古迹,廖武治开始推动社区总体营造,成立图书馆、民间书院更开始培训古迹解说义工。这种对保存古迹同时为传统文化向年轻一代扎根的用心,2003年受到国际重视,并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亚太文化资产保存奖”,这是台湾首次有古迹得到这项殊荣。廖武治:“社区活动会营造出一个良好的社区生活品质,这联合国很重视。其实,庙本来就是社区居民的活动中心,庙不能独立出跟群众分离的,有人群才会有庙。庙不能脱离民众,也不能只吸收民众香火钱,收了香火钱之后一定要用在民众身上。”
想要塑造出和民众“零距离”的百年古迹还有座落在热闹、繁华西门町旁的西门红楼!如果你想要在古建物内,感受不一样的历史氛围,啜饮一杯道地的台湾高山茶,享受着悠闲时光,西门红楼内的咖啡馆,或许能够满足你的需求,这也成为活化古迹再利用的例子之一。
西门红楼专员林芳绮:“在古迹里面品尝台湾本地出产的茶,对很多人来说是特别经验,我们希望大家在这边停留,多欣赏古迹的美,当时才会设计一个休憩空间。”
´,´
◎兴起、没落到重生 西门红楼内寻找年轻回忆
西门红楼是台湾官方第一座公营市场,1908年兴建完成;擅长西洋建筑风格的日本建筑师近藤十郎,以八卦造型的八角楼做为入口处,后方还有十字架造型的十字楼。从西门红楼的外观可以看出融合中西方、不同时代的建筑特色,从一个市场转变成剧院、电影院。西门红楼曾经没落,现在又重新复活;馆方向台北市文献会及老一辈民众网罗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像是已经斑驳泛黄的市集名片、60年代红极一时的西方影集文宣品,甚至是日据时代的路牌等。
林芳绮:“其实当时很多外国电影,还有一些香港电影,这个时候算是西门红楼最蓬勃发展的时期,大概60年代的时候。这个百宝格部份,很多人参观时会列为重点,一些文物可以让你看到当时生活会使用的东西,像是这些东西你现在都比较少见。”
西门红楼走过百年后,直到现在,还是会有不少老一辈民众会到红楼里,寻找过往回忆,而这里也成了他们和年轻一代传承历史的地方。
◎百年古迹重生转型 找历史新定位
2000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十字楼,浴火后重生,却也为红楼展开新的一页。现在的西门红楼将十字楼打造成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市集,二楼还有培育新一代创作人才的育成中心。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各式各样设计巧思的店铺,有来自屏东原住民元素的琉璃珠,还有用电子零组件组装而成的小机器人装饰品。台湾的设计新血,在这西门红楼的小小天地里,慢慢茁壮。
林芳绮:“现在可能每天晚上有请创作者来教学,有开一些课程,我们希望藉由课程发掘一些人,对创作有兴趣、有意愿,可能上这些课程学到技能,将来想要成为创作者,就可以有这样一个发展机会。”
要让年轻人重新认识百年古迹,确实不太容易。西门红楼找到了自己的独特之处,也渐渐地让年轻人认识不一样的红楼历史。有些人认为,将古迹打造成观光景点,乍听之下是个不错的方法,但保安宫董事长廖武治却有自己的独特坚持,就是希望每一位进到保安宫的民众,都可以感受宗教带来安定情绪的效果。廖武治:“参观交流他们真的会关心我们整个修复情况,会深入去瞭解,不是像国际观光客来参观“沾酱油”,不知道干什么,制造脏乱,使用厕所、喝个水就走了,那种我们觉得没意义。很多人觉得到保安宫一进来感觉不一样,不是那种很吵杂的香火庙。”
经历过200多年的岁月,保安宫想让民众感受纯朴的宗教感,也在喧嚣的城市找一份宁静;而走过百年的西门红楼,虽然历经大火摧残,但却也找到重生机会,现在更用文化创意的方式,让年轻一代也一起融入追寻古迹的脚步。百年古迹不只见证台湾过往历史,随着时代演变,这些古迹的功能可能会随之转换,但它却不沧桑,而是重新在历史中找到新的定位。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