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发展体制机制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文化是国家的血脉和灵魂,是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从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作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战略部署,到2010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顺应时代要求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勾勒出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清晰脉络。

8年来,我国文化体制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深刻变革。与此同时,一幕更加精彩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戏正整装上演……

加快文化发展,深化体制改革

党中央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新的历史时期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指明方向

2003年以前,我国电影产量一直徘徊在100部以下,2009年则达到456部,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2010年,影片《唐山大地震》上映17天,票房达5.32亿元,创造了国产电影最高票房纪录。

从2002年到2010年,站在文化体制改革风口浪尖的电影产业描绘了一条华丽的上升曲线,成为8年来文化体制改革成就的一个缩影。

 

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7630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419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当于同期GDP的2.43%,比2004年提高了近0.3个百分点。

 

2010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一定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加快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大幕就此拉开……

转变政府职能,发展文化事业

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财政为支撑,谱写惠及13亿人“文化民生”的新篇章

千余家博物馆免费开放,18亿人次农民免费看电影,农家书屋覆盖一半行政村……这张收获于2009年的成绩单,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增添了又一抹亮色。

浇灌出累累硕果的,是党和政府对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深刻认识和对实现文化公平的不懈努力。

党的十六大以来,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得到重视。“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近年来,各级财政对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拨付专项资金,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重大文化惠民项目。

伴随覆盖面的扩大,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服务水平也在技术和体制机制的创新中不断提升。

这一过程中,人们对公共文化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发展公共文化的着力点——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惠及13亿人民的“文化民生”。这张常写常新的考卷,将带给我们新的挑战,也必将带给我们新的惊喜……

遵循市场规律,发展文化产业

转企改制让一大批文化企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文化产业成为各地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一系列实践告诉我们,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如何打造合格的文化市场主体成为关键。推进转企改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动跨地区跨行业兼并重组……各项改革措施有条不紊地推进。

文化体制改革,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根本途径。

截至2010年上半年,148家中央部门和单位出版社已有102家核销事业编制。地方需要转企改制的出版单位已基本完成任务。

转企改制使文化单位摆脱传统事业体制的束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转制之后,如何进一步加快发展成为另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的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文化体制改革的更高目标。

2009年8月,国务院发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2010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中宣部、财政部等九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

业界专家指出,要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必须多拳出击。比如在演艺娱乐业、动漫游戏业、传媒业、网络业、影视业、出版发行业等重点文化产业选择一批改革到位、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集团公司,推动上市融资,做优做大做强。

我国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让人们看到了文化体制变革所蕴含的巨大能量。

传播先进文化,突出以文化人

不断发挥文化引领社会思潮、凝聚人心的重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充分发挥文化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提振信心、鼓舞士气的作用,意义重大。对此,正在深入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给出了初步答案——

无论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还是经营性文化产业,只是文化形式的差别、载体的不同,而承载的精神即文化的灵魂是一致的。那就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而作为文化行政部门,采取措施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潮中大发展大繁荣,是近年来坚持不懈的追求。

发展无止境,探索无终点。

毋庸置疑,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前途光明,任重道远。

责任编辑:vikey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