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产业废墟 艺术活化再利用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图为2005年农历春节期间,多位艺术家推出「天赐良鸡装置艺术展」。 


  1987年,公卖局配合都市计划将第一酒厂迁至林口。至此,位于忠孝东路、金山南路和八德路交叉口,佔地7.2公顷的第一酒厂(现为华山艺文特区)走入历史,成为产业遗产。1992年,立法院在30多位立委投票赞成下,打算将华山纳入新的立法院用地,但因民间有争议,加上经费庞大,最后不了了之,华山仅出租作为停车场使用,广大的厂房逐渐成为废墟。


  经过时间推移,长期闲置的华山艺文特区,渐渐成为许多艺术家展现创意的空间。  


  产业遗产 艺术家再利用


  90年代,民间艺术家为了摆脱空间限制,寻找更广大、足以容纳创意的展演空间,看中华山这个独特的地方,不过,因为未与公卖局沟通好,一群艺术家在展演结束后反遭公卖局依非法侵佔土地逮捕,引发各界关心并集结更多艺文人士加入。


  真理大学人文与资讯学系助理教授殷宝宁说,随后,台湾出现一波艺术家进驻产业废墟的风潮,台湾的铁道仓库、糖厂等陆续成为艺术家创作的空间,当时社区营造风气正盛,产业遗产搭配艺文活动,结合社区营造,在台湾各地遍地开花。2008年台湾喊出文创产业,一口气设置5个文化园区,华山也在名单之列。


  然而,历史建物的再利用,其实是一段很艰苦的过程。殷宝宁指出,以华山为例,“光是要不要转给省文化处使用就搞了很久,后来精省,改为文建会管理并委外经营。”现在则由「台湾文创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ROT(Rehabilitate, Operation and Transfer)整建和经营。殷宝宁说,问题在于民间公司以营利为目的,不少人认为,华山越来越商业了。


  从过去“冻结式”的手法保留历史遗物,区隔开人与空间的关系,到现在企图让它成为重新与人连结的空间。殷宝宁说,台湾还在学习,毕竟保留文化遗产的概念是19世纪才出现的,大家还在学习如何将这些历史空间再利用。


  历史建物的公益与私利


  相较于民间的活力与尝试,主管机关对于空间再利用的想像的确较狭窄。文化大学建筑系教授李乾朗说,历史建物再利用应以“让古迹空间为全民所用”为最高的塬则。早期政府指定古迹后就不准让人进入,甚至把原本的住户赶走,又因为想不到该如何产生公共利益,宁愿拆掉盖大楼、盖停车场。


  然而,古迹空间不该独立于社区,反而可以成为连接古今的桥梁。以彰化火车站外的高宾阁为例,李乾朗认为这样的建筑可变成社区文物中心,结合当地铁道文化、历史与特色小吃,发展观光,让它兼具教育功能,成为社区中心。


  “拆掉盖停车场,政府顶多赚到税收,让少数人营利,让它成为社区空间,虽然政府没有税收,却可在教育或其他面向上减少支出,全民共有这栋历史建物。”李乾朗说,历史建物就像一支空酒瓶,“我们要去想想它可以装什么酒,而不是只看到它是一个空瓶子而已。”


  古迹维修 利益团体垄断市场


  除了空间再利用之外,历史建物的维修也是保存的另一个难题。台湾现有的传统匠师上万人,碍于采购法的规定,古迹维修有其资格限定,许多有技术但无执照的老匠师,无法以技术维生,学习古法维修的徒弟也越来越少。


  殷宝宁指出,应该让有维修古迹经验的人具备资格,但一群建筑师也希望能够包这项工程,要求文建会想办法让建筑师也能得到相关认证,主管机关为这些建筑师设计了研习课程,只要上满时数就能够得到认证。不过,办法公布后外界质疑声浪太大,仅有当时那批建筑师获得维修古迹的资格。


  花钱重修 乱追加预算


  维修过程中,建筑师的薪资与工程费成正比,往往会选择拆掉重建,提高工程费用。另方面,由于历史建物有其隐蔽性,维修重建过程中拆掉外墙后,才会发现它里面可能蛀烂或有其他问题,必须追加预算,不过在台湾,却往往是胡乱追加预算。殷宝宁指出,有不少建筑师订做仿古的装饰品,把真古董带回家收藏,拿仿制品放在历史建物里。


  最夸张的莫过于,有些历史建物维修前,不曾想过再利用的方式,导致维修后反而不符再利用的形式,只好拆掉重新整修。这种欠缺全盘考量的维修方法,导致浪费钱却不成事的恶性循环。


  沪尾工作室纪荣达说,有些拥有维修古迹资格的人,同时身兼学校教授和古迹审议委员会委员,利益没有迴避,历史建物的保存与否,背后可能还牵涉了其他的考量。


  历史建物作为一个跨越时空的连结,可能拆除、遭人遗忘;或者重生,却洗尽古味。在历史建物的保存工作上,空间意义与建物本身被分离。空间意义由人来赋予,民众参与还是企业进驻的差别,似乎就落在“文化再生”还是“资本积累”的这条线上,建物的命运则由建筑师与主管单位的工程预算来决定。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