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六十年成果展

一九五零年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以夏鼐为代表的几代考古学家的共同努力下,与国内外学术界同仁携手并进,开拓并不断发展新中国的考古事业,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国考古学学术体系。围绕重建中国史前史、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再现夏商周以及秦汉以来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演变的进程、各地区古代文化的交流等重大课题,在全国三十二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开展田野考古工作。踏勘古代遗址上万处,并重点发掘了数百处涉及中国历史重大课题的历代都城遗址和其他各类遗址以及大型墓地与王陵,获得千余项发掘研究成果,揭示出中华文明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轨迹。

沧桑巨变——旧石器时代相信石器时代的过渡

旧石器时代相信石器时代的过渡,是人类发展史上沧海桑田般的巨变,也一直是中国史前考古学的重要课题之一。目前对这一课题的探索仍在不懈的探索之中,但已经可以看出,在中国这一转变大致发生在距今约2万年至距今1万年左右。从那时起,我们的祖先离开寒冰的冰河时代,沐浴在全新世温暖的阳光之下,逐渐学会了烧制陶器、磨制石器、驯化作物和定居村落,开辟了人类从攫取性经济到生产性经济转变的新纪元。因生态环境、气候和文化传统的不同,各地的新旧石器时代转换模式也不尽相同,至少可分为华南和华北两种不同模式。

谷豕是飨——史前农业和家畜饲养的起源和发展

“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形容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昌盛。农业经济是由采集狩猎经济逐渐转化而成的,这个过程的起始年代大约在距今一万年以前。所谓“五谷”,一般认为包括谷子(栗)、糜子(黍)、稻谷、大豆(菽)和小麦;所谓“六畜”,一般指狗、猪、鸡、羊、牛和马。有些起源于中国境内,是我们祖先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为世界人民作出的贡献;有些是从其他地区引进的,反映了古代世界文化在我们华夏大地上交流与融合的成果。

家园变迁——史前聚落的出现、发展和扩散

在距今一万年前后,中国原始先民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东亚文明发展的舞台上。他们选择河谷丰腴之地,营建聚落,死后聚族而藏。在技术、经济、艺术和意识形态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社会结构日益复杂,聚落形态和丧葬习俗也随之发生变化。整个社会不断向文明化的方向迈进。

文明曙光——文明化进程和多元化一体格局

大致从距今五千年左右,中国各主要史前文化区普遍启动社会复杂化进程。各地区的文明化进程,异彩丰呈,各有特色,同时也发生了以庙底沟类型彩陶的扩张和玉礼器的传播等为显著标志的大规模文化整合运动。最迟于距今五千三百年前后,出现了以整个东亚大地为背景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在世界的东方开始闪烁出文明的曙光。

王朝崛起

随着万邦林立、“满天星斗”的龙山时代落下帷幕,华夏文明有“多元”的邦国时期进入了“一体”的王朝时期。在位于中原腹心地区的嵩山周围,新砦和二里头两个超大型都邑相继崛起。到二里头文化时期,这支强势文化大规模地向四围辐射,其影响北达燕山以北,南至整个长江流域,东及豫鲁交界,西到甘青高原一带。作为初兴的夏王朝国家的遗存,二里头文化成为东亚地区最早跨入青铜时代的核心文化。

辉煌殷商

有二里头都邑起步的宫室制度、丧葬制度和以青铜礼器为核心的器用制度等,到了殷商时代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整合。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到洹北商城和安阳殷墟,商王朝的都邑越来越庞大,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文字高度发达,具有华夏文明特色的礼制得以确立,更广阔的区域被纳入了以青铜礼器为核心的等级秩序范围内。以商文明为主干,在东亚大两河流域形成更大的地域性青铜文化交流网。

礼乐大成

关中地区的晚商时期逐渐远离商王朝的核心区域,形成一个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社会,并最终挥师东进,翦殷立国。灭商之后,鉴于自身文化的落后、人口的稀少,以及征服区域的广阔与复杂,西周统治者吸取商人败亡的教训,实行了一宗法制和分封制为核心的一系列社会、政治和文化制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以周礼为核心的制度建设和社会整合,通过周王朝的扩展与分封达到普世化,奠定了古代“中国”的基础。

巍巍帝都——中国封建王朝的都城

中国古代都城是诸王朝历史的缩影,是当时社会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从秦帝国开始,都城的规划与建设一直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最高水平。中国古代帝都规划理念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建设技术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汉长安城、隋唐长安城、元大都城等曾是当时世界上最宏伟的国际都会之一,对周边的国家都城制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幽幽陵寝

帝王陵寝是封建帝国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状况的折射。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古代社会信息。秦汉时期及其以后的帝王陵墓,一般人通常认为那是一个具有神秘色彩的特殊空间,但经过考古学家的发掘和探索,世人不仅可以通过王陵的谨严布局、宏大建筑、奢华装饰、兵马仪仗和精美遗物等,解读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等,窥见森严的等级制度,还可以从中探求封建帝王的精神世界。

窑冶之术、科技之力、范金合土

中国古代瓷器从无到有,最终成为当今世界中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具,这不能不让我们感叹中国唐宋元明时期土与火的艺术。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其最直接的物化形式就得青铜礼器和兵器。商周青铜器体现着该时代最先进的生产技术,焕发出先人智慧和技巧的创造光芒。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科技考古是指应用自然科学技术解决考古学问题,是现代考古学的发展趋势。

佛教繁盛

源于古印度的佛教,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传入中原大地,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寺院建筑及其雕塑艺术。那些曾经遍布大江南北的佛教寺院,成为广大信众宣扬佛法、礼拜供养的场所。随着岁月的流逝,唐代以前的佛教寺院早已荡然无存,但经过考古学家之手、邺城北朝佛寺、太原北齐童子寺、西安出土的北周造像、新疆佛教寺院,以其宏大规模、精美的雕塑展现了昔日的辉煌。

责任编辑:田家宾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