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奖造假总得有点技术含量吧
照相机不会说谎,只有人才会造假。有了PS技术后,真假往往只隔一线,只源于人们的一念之间。轻点鼠标,则真假翻转,诚信覆灭。摄影界造假的闹剧一直未断,近日又添一例:日前,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奖作品《明天的现实》被指涉嫌抄袭10年前一本国外图库中的作品。专家表示,《明天的现实》主图和图库中的图高度相近,只不过“翻了个身”,存在抄袭和侵权可能。(《扬子晚报》8月9日)
专家说话永远是这么滴水不漏,性急的网民早按捺不住跟帖叫板:傻子都能一眼看出那是抄袭的,专家要鉴定好几天才确定“存在抄袭的可能”?你们可真是专家!当然,既然是专家,既然是有头有脸的圈内人物,说话肯定不能像匿名网友这么随便,哪怕他们明知这是造假,人家也不好意思明说,毕竟同是圈中人,自己脸上也不光彩,而且以后还得在这圈里混,低头不见抬头见,得罪谁都不好。
不得不说这次造假太明显太拙劣了,以致虔诚地瞻仰赏析的广告公司一般员工都能发现“眼熟”。这就提醒我们的摄影工作者:咱以后即便忍不住“手贱”想造假,也得再敬业一点,至少多上几个门外汉们没听说过的幽僻冷门的网站找“素材”。这样造假的技术含量也能高一点,在造假圈也能被高看几眼。
可这位仁兄的《明天的现实》,实在是太偷懒了。因为除了那位举报的员工外,我估计熟悉此图的大有人在——比如,之前在百度图片搜索里搜寻壁纸,我都很“华丽”地搜出过这张高清壁纸作为桌面。相信此刻正以此图为壁纸,“围观”这个摄影金奖作品的,何止我一个呢?
将一张十年前的外国“无名氏”图库中的图片,翻了个身,就敢无耻无畏地署上自己的大名,参赛评比,可谓“雷人”。可戏剧性的是,造假者竟能过关斩将最终夺魁,不成想却被前来膜拜的纯外行们,揪住小辫,发到网上示众。这一闹剧,无情地揭示了当前这种主流的摄影奖闭门评比的无尽危害。
《扬子晚报》上月还报道了一起剽窃手法雷同——也是翻转图片获奖的摄影造假:任世琛拍摄的《旱区的孩子》中的一幅,被成都一名张先生“旋转”后获国际大赛特等奖。而去年第八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奖作品,也被指抄袭。再往前,还有众人耳熟能详的“周老虎”、“刘羚羊”、“张鸽子”等等。此类名单,一列一大串。这两年,轰动性造假事件接二连三,摄影界被指沦为名利场。当民众的眼球一次次被欺骗、被伤害后,大家不禁要问:中国摄影界到底怎么了?
其实,只要评选透明公正公开,像这种电脑壁画式的造假作品,一上网就立刻现形。但是,怕就怕协会关起门来搞些自说自话的东西,那我们就只有干着急了。此前报道摄影造假时,这个问题就已经被质问:“看看摄协会员名单,一个普遍现象是,混迹其中的官员、老板越来越多。如果他们真有水平,当然无可厚非,可实际上,他们往往拿着顶级相机,却拿不出几张像样的片子。为什么他们能进来?因为他们有权、有钱,能为摄协拉来赞助,能为摄协作贡献。”
这样自娱自乐的评选造假,显然不管你诚信与否,公信如何,所以再没技术含量的垃圾作品,也有人敢着脸往里送,没准儿就赚个大奖回来呢!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