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家李占洋个展《中国病人》解读中国病态心理
近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社会的急剧转型酿就了社会集体心理狂躁症的产生,“急躁焦虑烦,羡慕嫉妒恨”几乎成为了一种集体病症。8月8日,雕塑家李占洋的个展《中国病人》在798艺术区白盒子艺术馆开幕,展览中他用作品把中国人的各种病态撕裂开来展示予众人,让人不得不正视淋漓的现实。
策展人顾振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该展体现了批判社会、反思文化的当代独立策展内涵,“李占洋有这样的艺术勇气,在他的作品里既有人性的光芒也有人性的阴暗”,他认为,艺术家在前进道路中应该让中国的当代文化有自我质疑、自我否定、自我批判的思维逻辑,同时在逻辑中找到超越当前创作的界线。
以草根方式记录当代人间
该展共展出李占洋近年作品13件,题材范围包括人间百相、梦境、现场,或具象或抽象的叙述语言。李占洋擅于采用近似于漫画的调侃手法,以幽默的方式去审视日常的生活,作品大多都描述了有教化意义、戏剧性的场景,用讽刺和滑稽的方式表现人性。他的取材多为现实的写照,那些在生活中看似不伟大、不特殊低贱的场景却被收入作品,例如《车祸》、《挤公车》、《包皮手术》等等,同时也有反映历史的作品,例如展厅正中最大的一幅浮雕《刘胡兰》。在这些场景中,人物的面部表情刻画得十分细致,每人都有自己的神情,观众从神情中就可给人物贴上身份的标签,这些都构成了人间百相,他象巴尔扎克一般,通过这些场面的塑造把当代人间记录下来。
策展人顾振清认为,李占洋用一种最草根、民间的方式解释了当代中国的病态心理状况,要披露的不仅仅是现实,还有普遍的人性。同时,他还说“知识分子应该去关注和正视社会普遍的急躁、焦虑的情绪,不应只是唱颂歌或追求自己的趣味,李占洋的作品多是对情绪、心态直接的呈现和转译,他把关心普通人的生活就像关心自己的生活一样。”
值得一提的是,展厅内大多是具象雕塑,有故事,有人物,有背景。只有一组名为《荒山》的青铜雕塑采用了抽象的表现方式,杂乱的青铜线条,泛绿暗沉的底调,无形中的压抑在作品中蔓延开来。李占洋解释,“作品是去年创作的,当时母亲刚刚去世,心里很难过,某夜我从一个怪峋淋漓的梦境中惊醒,继而创作了这件作品,作品是我对梦境的表达,贴近当时迷乱、阴暗的内心感受。”
李占洋说自己喜欢随心所欲的创作情境,这批作品的创作是基于自己,也是基于整个艺术圈的现状而创作的,“现在艺术圈呈现一种病态,这种病是金融危机的后遗症,艺术整体的量化指标不平衡,我只是把别人所顾忌的、所隐藏的想法表达出来而已。”
艺术家不是为社会责任感所服务,而是为自身文化逻辑所服务
策展人顾振清认为,该展体现了批判社会、反思文化的当代独立策展内涵,艺术家没有只是对社会唱颂歌,而是通过民间百态披露了中国恶俗的一面,“李占洋有这样的艺术勇气,在他的作品里既有人性的光芒也有人性的阴暗”。正如前言中所言,作为艺术家,李占洋一直坚守着他的本分和社会责任感。
对于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感问题,顾振清认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有内在责任的探求,他不是被赋予责任,而是中国当代艺术文化的逻辑要求,“在这个逻辑里面艺术家的艺术路如何行走,如何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结合,如何实现社会责任感?这些是艺术家在行事和画论上面的探索,所以李占洋是被中国社会现实和自身文化逻辑所刺激而推动的艺术家,中国的艺术家不是为社会责任感所服务,而是为自身文化逻辑所服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