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金奖作品又见“剽窃”摄影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继今年初中国摄影金像奖得主桑玉柱作品被爆出抄袭一事后,时隔半年,另一“国字号”摄影大展再爆抄袭丑闻。昨天,江苏省摄影家协会会员陈联军向媒体报料,他无意中发现,2010年第23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金奖作品《明天的现实》(艺术类)涉嫌抄袭。南方日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陈联军,了解了事件始末。


  这件摘得艺术类金奖的作品《明天的现实》,用观念艺术的手段再现了地球环境末日的一处情境:深蓝的河水漫向枯败的树林,从地球上灭绝的鸟类照片散落着漂向枯木林深处。但是陈联军发现,这幅照片的背景———水中的枯木林怀疑是作者“盗用”外国人作品。昨天记者在采访中获悉,中国摄影家协会已介入调查此事。


  为什么摄影界剽窃抄袭屡禁不止?艺术界内部有不同说法。昨天,南方日报第一时间联系到了涉嫌剽窃的作者湖南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助教侯谢,他进行了辩驳。


  揭发者———广告公司同事发现“抄袭”


  全国摄影艺术展览是中国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全国性摄影展览。令人感到意外的是,今年6月刚刚公布了第23届获奖作品名单,但在一个多月后就爆出了剽窃丑闻。


  电话里,陈联军告诉记者,他爱好摄影,这次也投了稿。但7月底,陈联军把艺术类金奖作品《明天的现实》图样拿给广告公司的同事看,结果同事们发现,《明天的现实》的背景———被水淹没的枯树林与10年前他们所购买的《全球最新图库大百科》图库里一张未署名的相片如出一辙,只是调换了方位“翻了个身”。


  “由于是10年前的作品,按照经验看来,那是外国商业摄影师拍摄的,国内当时没有这么专业的摄影技术。”陈联军认为,国内的作者侯谢1983年出生,10年前他才17岁,不太可能拍出这样的照片。


  3天前,陈联军将相关证据组合,以《2010年第23届摄影国展又现“抄袭门”》为题发到了网上,并将此事上报了镇江市摄影家协会。


  获奖者———作品主要表现艺术观念


  侯谢的照片《明天的现实》中,散落枯树干间的30多幅鸟照,是事后PS上去的。但因为是艺术类观念摄影,作者被允许用PS表达自己的思想。在这个照片中,侯谢表达了地球面临的生态危机,画面传递了深刻的反思,获得了评委肯定。但大家没有想到的是,他所使用的图片素材涉嫌“剽窃”。


  昨天,广东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梁演锴告诉记者,“艺术摄影可以进行PS后期处理,但前提是所有主体照片应该是自己拍摄的。这个规则是所有大赛的约定。”梁演锴认为,个别作者这种“剽窃”行为是诚信问题,也是受了利益的驱动后产生了侥幸心理。


  昨日,本报记者联系到侯谢,他回应说,自己昨天上午开始接受中国摄影家协会的调查。他已经将创作经过、创作材料、拍摄材料都上交中国摄协,因此暂时不好表态。但他解释说:“作品里,我还是有自己原创的东西在的,我的作品有自己的摄影元素。”


  侯谢说,自己在网上看见骂声一片,有人说“给我一个材料,3分钟也可以把这张图拿去获一个金奖”,侯谢对此不以为然,他认为,自己获奖的原因是艺术观念和思想,并不是摄影技术。


  评论者———采用别人素材要有规则


  侯谢的作品到底算不算剽窃?昨天开始,此事在艺术圈内引发了广泛讨论。


  连州摄影年展创办人、艺术总监段煜婷告诉记者,她与全国摄影大赛评委会委员接触过。“因为近年来大奖频出剽窃问题,所以今年的评奖非常谨慎,规则制定得也很仔细,并且颁奖之前做了公示,公示期间有问题的作品都被取消了资格,侯谢的作品在一些评审看来并没有问题。”


  段煜婷说,摄影艺术中,在采用别人的作品作为素材的时候有一定的规则,但非常微妙。“如果是观念艺术摄影作品,虽采用别人的素材,但在观念上有自己的创意,那么就没问题,就成了具有更深意义上的当代性作品。”段煜婷举例说,之前阿根廷摄影大师李昂·法拉利的作品就使用了曼雷的人体摄影,只是作了简单的修改,添加了些文字,表达了完全相反的意思,最后却拿了威尼斯双年展的金奖。


  ○记者手记


  摄影造假为何屡禁不止


  继周老虎、藏羚羊、广场鸽等照片造假,以及今年吉林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桑玉柱的“金像门事件”之后,如今又发生了《明天的现实》的“剽窃门”。中国摄影界频频出现的造假风波,每次揭穿都会引发社会上的“轰动效应”,但却屡禁不止。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国摄影人敢于铤而走险去“剽窃”?


  这首先暴露了国内艺术家缺乏诚信的问题。艺术评论家陈侗就说,诚信问题现在蔓延到中国学术界,学术抄袭、学历造假,几乎成为一种社会习惯性心理了。记者却以为,摄影界的造假屡禁不止,暴露了艺术界一种急功近利、投机取巧的社会心态,几乎已经病理化了,跟赌博心理相似,很难根治。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陈卫星告诉记者,现在的媒体时代比较重视揭发,这部分人可能会有所收敛。但为何我们却见到一个又一个丑剧?段煜婷或许说得有道理,在这些比赛中,造假者所付出代价太低,这让一些人甘愿冒险,这就像一场没有风险的赌博,无本万利。比如,在最著名国际摄影大奖荷赛的获奖史上,唯一一次涉假就是中国摄影师。当时,武汉晚报社摄影记者邱焰拍摄的《非典时期的婚礼》被爆出摆拍的丑闻,可邱焰最后并没有受到太多影响,如今甚至以“著名摄影家”的身份到高校开讲座。段煜婷说,中国摄影界一直有一些非常风光的“得奖专业户”,他们参加各种摄影赛事,目的就是为了得奖。在这样的目的驱使下,造假就成为人人敢于下注的赌博。


  揭发者陈联军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这样的全国性大赛是最高档次的,应该对参赛者负责,只说“法律后果自负”可能无法阻拦一个个赌博冒险者。频出造假事件,其实是对全国摄影水平的一种损害,因为这样的全国大赛对摄影界有普遍的引导作用。所以从现在起,国家级摄影大展一定要提升比赛门槛,肃清各种可以造假的机会,进一步完善参赛和评奖机制,让造假的人无路可走,让真正的艺术发光。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