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迷雾:草根相声走向何方郭德纲诺言能否兑现

 

郭德纲在德云社门前。

 

    题记
    
     40元的票被“黄牛”叫卖到300元,记者亲眼见证了收摊前的热闹。2010年8月8日晚上的演出结束之后,德云社天桥剧场“停摆”了。
    
    它曾经是北京天桥这片清朝以来民间艺人集中之地复兴的标志之一;它曾经寄托了“相声回归”的掌声与希望。它的演出一票难求,300个座位要提前一周预订,白领、老板、外地游客、本地票友、文化名流,从20元一张的侧席到叫价上千的包厢,满座引颈,共赏曲艺之乐。
    
    而今,作为“郭德纲徒弟打人事件”导火索引发的后果之一,德云社于8月7日主动宣布,从8月9日起停止包括其天桥剧场在内的小剧场演出,深入自查,内部整改,何时恢复另行通知,所有预订票一律取消。此前一天,德云社骨干何云伟和李菁宣布退社。
    
    德云社内部到底发生了什么?这个经历过风雨的民营剧团原该有着温暖的屋檐,却为何留不住患难之交?德云社网站上的节目单停滞在8月6日-8日。一位新闻出版界人士向记者表示,德云社恐怕将沉寂好一阵子。
    
    曾有人戏曰:郭德纲及其德云社让相声晚死了几年。在此时的寂寞中,一个问题该引起思考了:假使是“三俗”让相声晚死了几年、在草根中收获了笑声,那么在这之后,相声该寻求一条怎样的长久健康发展之路,找回应有的座儿?
    
    白手起家一朝暴红的传奇段子
    
     1995年,德云社的前身“北京相声大会”在两个雄心勃勃的年轻人和一位相声界前辈的张罗下成立。
    
    名为“大会”,实在是一种艺术夸张。一无队伍,二无场地,三无固定合约,四无响亮名声,仅有的三个成员,开始在京味茶馆、广德楼等地演出。一年多后,才有相声演员邢文昭以及毕业自北大中文系的徐德亮等陆续加入。
    
     2003年,演出队伍达到十几个人,并且从那年开始改在天桥乐茶园演出,更名为“德云社”,打出的旗号是“让相声回归剧场”,做“真正的相声”。
    
     2004年10月,郭德纲待了一年半的天桥乐剧场,售票窗口终于挂上了“客满”。
    
    时尚白领的“随身听”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相声艺术走入低谷,许多相声演员去影视界淘金。年年春晚,相声不可缺,创作的质量却在降低。普遍认为,相声艺术仅在维系,已经失去了曾经的大众市场。
    
    郭德纲的蹿红,颇有些相声“救星”的意味。传说他多方拜师,评书、相声、大鼓、京剧、评剧、梆子,技艺全面,又说他着手挖掘整理了600多段濒于失传的曲艺节目,是传统的继承人。
    
    传统要得“救”,靠不了“星”,得靠“新”。让都市年轻人感兴趣的是郭德纲的“时尚”。他以非主流、“非著名相声演员”自居,把自己放在低位,说的段子与当代生活接轨,嘻笑怒骂,撞开了一扇“有点意思”的门,通向年轻人的耳机线。
    
    挂着耳机,挤着地铁,一个精彩的捧逗,脸上绷不住一乐,这是2005年之后许多北京白领青年的生活新乐趣。
    
     2006年春晚期间,凤凰卫视专访郭德纲,随后一连四天播出郭德纲的相声专场,每天一个半小时。内容的新颖,功底的扎实,招架住了与广播电视音画的对接,而后,就像滚雪球似的,名气在纸媒和网媒上漫及开来。结果是,经纪人王海回忆说:那年,郭德纲曾有三天内接受全国150多家媒体采访的纪录。
    
    原本,天天说,月月说,也不过成千上万个耳朵听,“俗”,也就这点传播范围。成名后,各种议论和批评纷至沓来。有的客气一点,调侃郭德纲是“胖胖的、爱好问候女人和生理器官的男人”,有的不客气地指出,“郭德纲的京式幽默中,有一种京津一带传统底层的流氓作派在里面,观众的热捧助长了这种作派,让郭德纲认为理所应当,并且很有市场。”
    
    当然也有为之辩护的,如网友“耗子招笑儿”发帖写道,“相声就是相声,老百姓听相声就是要笑的。德云社的相声中,通过对人性的还原、深究,再展现出最表层的东西出来使人发笑,是自发的,自主的,也是不自觉的,观众对不喜欢的东西就不会笑,不会笑的东西演员就不能说”,结论是“不要怕在这种潮流中会有些所谓‘低俗’的东西出现。”
    
    应该说,郭德纲领军的德云社对观众还是表现出相当的真诚。郭德纲曾对台下说:“只要观众愿意听,等咱们都老了,我还给你们说相声。”这一情景被许多人视为一句“诺言”。
    
    在经常压轴的“德云社社歌”《大实话》当中,歌词这么写道:“要说亲,观众们亲,观众演员心连着心。曾记得早年间有那么句古话,没有君子不养艺人。”
    
     2006年,郭德纲在北京举办从艺十周年的演出。最后一场,郭德纲从晚7点说到凌晨3点,所有观众起立鼓掌,久久不肯离去,一起和声唱着这首《大实话》。
    
    徐德亮记录道:“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的演出,演员疯了,观众也疯了,整个剧场的气氛已经有点远离了人世间,向着狂欢的神境驰去。那一刻,我们忘掉了10年的艰辛。德云社一步步,从冷清萧索的胡同里,从凄凉落寞的茶馆里,从无人喝彩的小剧场里,从最平民的阶层里,一路走来,走进了五光十色的殿堂,走进了万人空巷的盛况,走进了铺天盖地的赞扬,走进了整整十年的辉煌。”

    剧社火了,“社员”却买不起电视机
    
    在2006年那个梦圆的顶点,徐德亮激动地说道:“很多人会奇怪,德云社为什么会成功,它到底是怎么成功的?我认为,德云社的成功是必然的。”
    
    当时,他毫不怀疑地认为,“作为德云社中一员,我很自豪,我有为我们自己骄傲的资本”。
    
    然而,仅仅两年之后,2008年9月,徐德亮通过自己的博客发布声明,与另一成员王文林一起退出北京德云社。这是自德云社建社以来首起成员退出事件。
    
    是什么使徐德亮幻灭?收入。2008年,郭德纲以上年收入1570万元排名福布斯中国名人榜第19位,据媒体报道,其座驾已换成价值43万的克莱斯勒300C和130多万的奥迪Q7。而徐德亮呢,公诸于众的离开理由是“收入太低,以至于买不起电视机”。
    
    人们不愿质疑这位名校毕业、学究气十足的才子型相声演员是在扯谎,也不愿意相信郭德纲的德云社内部竟如此分配不公。直至两年后的2010年8月6日,出走又一次上演,同样是在博客上宣布消息,同样是德云社的重要成员,区别在于,何云伟和李菁与德云社脱离干系,正是德云社遭遇建社以来最大危机之时。
    
    这一次,何云伟在接受少数几家媒体采访时表示,退出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条就是因为德云社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由此萌生退出的想法早就有了。从2010年初到现在,他几乎没有参加过德云社的演出,即便网上公布的节目单中有他俩,实际上也是偶尔为之,一两场罢了。“可以说,这些年我是碍于师徒情谊参与德云社的演出,实际没有劳务关系,他们也没给我上‘三险’”,何云伟表示,“我和李菁一商量,退出是早晚的事情,那就这么办吧。”
    
    根据何云伟的说法,退出之际,他们连“下家”都还没有找好。如此慌不择路,自然令人联想到“大难来时各自飞”。可是比舆论压力更猛烈的是求生存的欲望,他说:“为了发展和进步,我们不得不说出口。”
    
    迷雾在“钢丝”中扩散,仿佛为了克服不祥的预感,其中一个留言说:“即使就剩老郭一个人了,我们也爱听他的单口相声。”
    
    当“德云”成为德纲开涮的讲坛
    
    生于1973年的天津人郭德纲是一个年轻的“老相声演员”。
    
     8岁学习评书。13岁,同龄人在读初中,退学闯艺的他已经迎来人生的首次登台,在天津市第二工人文化宫举办的消夏相声晚会中演出。
    
    从15岁到22岁,郭德纲三次闯北京,前两次均告失败,返天津市红桥文化馆工作,拜同在文化馆工作的两位相声界前辈靳金来和杨志刚为师;第三次,终扎根北京,落脚于一个小京剧团。
    
    又过3年,25岁的郭德纲终于在北京等来一次登台机会,在“京味茶馆”里说上相声。26岁,他拜民间艺人金文声先生为师、义父。在此期间,郭德纲拉上另外两位相声演员,长辈张文顺和小辈李菁,进驻大栅栏内的广德楼,办起只有三个人的“北京相声大会”,听一场10元。
    
     2003年,而立之年的郭德纲参加北京相声小品邀请赛,出师不利,只得组委会送的一个特别奖。第二年,他拜相声名家侯耀文为师。这年10月,他参加的“濒临失传相声专场”被北京文艺广播电台的《开心茶馆》节目看中,在电台开始了专场联播。郭德纲渐渐被听众熟知,有了名气。
    
     2005年,“北京相声大会”更名为“德云社”。此后,别出一格的郭德纲获得京城一些文化推手和媒体记者青睐,以“相声救星”、“草根英雄”形象,红遍大江南北,并有了自己的相声粉丝,称为“钢丝”。
    
    面对不同人群,郭德纲积下不同的名声。为数众多的铁杆“钢丝”说,“每天不听他的相声就睡不着觉”;一手为他捧哏的京城诸媒体对他的印象是“为人义气,出手大方”;和他更亲密的师辈、同辈甚或徒辈却有出人意表的评价——“过河拆桥”、“忘恩负义”、“损人利己”、“诽谤生事、”、“爱个小财”等等。
    
    “身上江湖气越来越重,他早晚要出事,别简单看成是和北京台之间有什么恩怨。”作为长期的合作方,北京电视台一位编导在8月6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当事方:老郭翻脸很寒心
    
    “农夫与蛇”寓言被套用在此次郭德纲与北京台的交恶之中。
    
    直到今天,郭德纲天津学艺时的同门师兄,仍认为师弟的走红现象,是媒体宣传的结果。
    
    郭德纲对此嗤之以鼻:“我不排除我们火的原因是媒体炒作,但更大原因是我们10年来坚持的结果,当我们的温度已经慢慢升到999℃,媒体一报道,让我们达到了现在的1000℃。我从来没有请过媒体报道我。”
    
    可有的记者印象中的那几年,却是“老郭那边经常会主动叫我们去采访”,并且“出手大方”。

 

    “用的时候叫记者朋友,翻脸的时候叫不如妓女,”不少和郭德纲打过交道的北京台工作人员感到寒心。“郭德纲这种极其荒谬的言行,已经激起全社会的反感,”被打记者所在栏目组《每日文娱播报》的制片人朱礼庆在8月8日下午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至少以后《每日文娱播报》不会再提到他。”
    
    有人认为郭德纲一直声称最钟爱的相声,已经沦为他的敛财工具。“曾经的郭德纲,苦心学艺,每天早上四五点,他都会起床去河边喊嗓子、背段子、唱曲子,一练就是3年。创业伊始的郭德纲穷困潦倒,为了省钱,曾在下班后从南二环的蒲黄榆一路步行走回大兴黄村的出租屋,半路上忍不住扶着栏杆哗哗掉泪。那时他说自己没其他爱好,不抽烟、不喝酒、不跳舞、不听流行音乐、不开车,只喜欢背相声段子。那时的老郭还是很好玩的。”

    老搭档:成名后的他有点陌生
    
    给人陌生感的郭德纲究竟是什么状态?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徐春妮说出了一点感觉。
    
     2006年,郭德纲初露星相,北京电视台决意捧他,安排他与台里当家花旦徐春妮一起主持每天10分钟的清谈节目《星夜故事秀》。这一搭配,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不仅打开郭的知名度,使之成为北京观众“想不认识也难”的一位“爷”,而且两位主持人结下深厚情谊,数年后,郭德纲在说到自己最好的搭档时,首选春妮,而春妮谈及心目中最喜欢的相声演员,也只有郭德纲。
    
    台外,郭德纲与春妮这对黄金组合经常联袂“走穴”。记者就曾在2009年7月末一个夜晚,在某个网络盛典上欣赏到二人默契十足的双簧主持。
    
    不过,春妮最欣赏的郭德纲已成过去式。今年6月,在邀请郭德纲来参加自己主持的《五星夜话》后,她感慨“时光荏苒,几年过去了,郭德纲从一个默默无闻的相声演员摇身变成享誉大江南北的明星。作为老搭档,我觉得他在成名的同时有些‘迷失自我’,‘曾经的郭德纲’更让观众感到亲切。”节目录制中,她送给郭一盒精装大蒜,惟恐他没有放在心上,回家后她又写了篇博客:“我把‘大蒜’当做礼物送给他,一则希望他能写出更辛辣的作品,二则希望他能够回归本我,写出更贴近生活的作品。”
    
    春妮的“提醒”之后仅两个月,惯于把个人事务编排成段子的郭德纲把徒弟打记者也顺嘴说进了相声,“记者还不如妓女”、“打了就打了呗”、打人者是“民族英雄”等言辞引发强烈反响。第二天郭德纲又写博客,冷嘲热讽北京台“龌龊”、“爷不是被吓大的”,指责北京台《每日文娱播报》被打记者的伤情是“表演”、而所谓采访的实质是要“挣”他的钱等,一时舆论哗然。
    
    事发后,相声前辈大多回避表态,郭德纲的师傅之一常宝华是唯一开腔议论此事的圈内人,他表示“这是一个失误、一个教训,凡事都不能过度,真的很遗憾。”他认为大家需要“引以为戒”,“希望后人越来越有文化、有知识,更要有素养。”
    
    社会观察者鲁国平指出,郭德纲这样的草根发迹者必然经历“从奴隶到将军”的修养“更生”,“一个崛起于民间芸芸众生的草根相声艺人,为了生存需要一群人在一起,需要一个圈子,在人生和事业早期导致了其身上带有浓重的江湖气,说得不客气一点就是‘匪气’。简单的草根相声说到家喻户晓,这成功确实不容易,但这帮不容易的人最可能会为自己的过激言行而承担‘声名狼藉’以及‘分崩离析’的结果。”
    
    支持者:作为艺人,他很nice
    
    社会的进步在于“一边倒”成为历史,在转型期的中国当下,社会事件发生后,往往呈现出价值观多元的“不同声音”——在郭德纲声名狼藉、“德云社”几乎停在“分崩离析”悬崖边上时,仍有不少人努力纠正着对郭氏“过当”的批评。
    
    网友“天蝎虎帝”在百度贴吧“德云社吧”上发帖写道:“郭德纲是艺人不是圣人,出名以后难免有些脾气,爱谁谁,怎么想就怎么说,我很欣赏,但也确实是有些不妥。央视说郭德纲选择了江湖气,我认为很对,因为他是郭德纲,他不是郭局长也不是郭厅长,他不是郭博士也不是郭教授,他只是一个相声演员。如果他不选择江湖气,我就认为他是在装,敢怎么想就怎么说的艺人实属不多了。”
    
    声援不仅仅来自“钢丝”。郭德纲在“徒弟打人事件”发生后发表的言论中曾几次提及他有很多媒体朋友,言下之意,他不怕被歪批。
    
    事实确乎如此,一位曾多次和郭德纲打交道、进过德云社后台的北京某媒体记者刘玉(化名)告诉本报记者,她对郭德纲印象很不错,“我也算见过圈里所有明星了,郭德纲从不摆架子,特别好说话。不知在人后怎样,至少当着外人他没脾气。”她回忆,一次在后台看郭德纲给弟子说戏,“他每句话,教怎么装活儿抖包袱的场面上的事,也教场下怎么做人做事,义气,谦卑。上台之前,他要在师傅的牌位前烧香、敬拜。台后接受采访,哪怕只有一家媒体,他也不摆谱,很配合。”
    
    刘玉认为,郭德纲身上是有江湖气,“但这种江湖气是种血性,是人性的真实,对不平的事情、违背常理的东西,他敢站出来说话。”对眼下纷争,刘玉冷眼旁观,“一开始肯定是利益纷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后来的事,老郭没处理好。”

 

    成名以来话题不断

 

    走红的几年中,郭德纲不断爆出负面新闻,声誉几经反复。面对外界指责提醒时,老郭每次却都是一副“我没错”的倔态,还常把是非编排进段子里,用他的方式好一顿“开涮”,惹出官司不少。
    
    2006年,“诽谤”恩师“陷构”发小
    
     2006年3月,郭德纲在网络上公开发表《我叫郭德纲》一文,详细叙述了在天津红桥文化馆的学艺经历。该文提及了馆长兼师父杨志刚“家中装修公款报销”、“整治郭德纲逼其扫厕所”、“排挤老馆长”、“与女同事同居”等若干作风问题。杨志刚认为,这些带有人身侮辱性质的诽谤性文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给他的名誉和声望造成了极大伤害,遂于当年4月以“诽谤罪”将郭德纲告上法庭。
    
    还是在2006年,郭德纲相声段子中“汪洋的老婆跟别人睡觉,汪洋因此要自焚”的台词,以及博客里文字把相声演员汪洋惹怒了。在博客里他写道:“他家是卖汽水的,这孩子每天骑三轮车拉着汽水、啤酒满街跑。每当看到我练功,他总是一副轻蔑的面孔。我也很纳闷,他喜欢相声为什么不学不练呢?很多年后,这个不学不练的孩子红遍天下,他叫汪洋。”
    
    因在规定期限内没等到郭德纲在主流媒体刊登的公开道歉,两个幼年旧识反目为仇,汪洋将郭德纲告上法庭。
    
    2007年,代言假药“藏秘排油”
    
     2007年央视“3·15晚会”曝光由郭德纲代言的“藏秘排油”减肥胶囊药效涉假,郭的信誉大受打击。两天后,郭德纲便在相声段子《谁动了我的减肥茶》中为自己辩解。他秉承一贯风格,拒绝道歉。
    
    2009年,介入侯耀文遗产案
    
    侯耀文是郭德纲在2004年拜的师傅。侯耀文于2007年6月去世,2009年7月,郭德纲主动曝光候耀文家族内部遗产问题,陷入财产争夺战。有相声界人士痛骂郭德纲,认为其是借机为自己炒知名度。
    
    2010年,涉嫌公共绿地私搭乱建
    
    郭德纲曾在2008年买下位于大兴的一套价值千万以上的别墅,不久前,他的邻居向记者透露,小区里的绿地本来属于大家公用,可郭德纲却无理侵占很大一部分绿地达两年之久。他将公共绿地用木栅栏围了起来,在里面建起木长廊、藤萝架和晾晒衣物的木架,俨然成了自家的“后花园”。别墅区的邻居们对此意见很大,但郭德纲一家却置之不理。另外还有邻居透露,郭德纲平日举止像个暴发户,过年的时候他率领徒弟和朋友在小区门口放了整整一车的鞭炮,搞得四邻不安,邻居都私下称他为“无德纲”。
    
    北京电视台《每日文娱播报》记者上门采访拍摄时,被郭德纲弟子李鹤彪出言不逊、殴击出门。事后,郭德纲在相声和博客中都对弟子打人表示支持和赞赏,道德底线的失守招致人们声讨。
    
    截至8月9日上午,李鹤彪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7天)并罚款200元,德云社小剧场(北京德云社剧场、德云社三里屯剧场、张一元天桥茶馆、广德楼剧场)的常规演出无期限停演,官方网站关闭维护,郭德纲个人博客内容删尽并停止更新,但8月中旬在北展剧场举办的“郭德纲于谦牵手十年”相声专场演出的票已全部售罄,尚未受到影响。
    
    (据多家媒体报道整理)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