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故居成公共文化景点

7月25日下午,位于黄县路的老舍故居(骆驼祥子博物馆)迎来了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的11位大学生,他们兴致勃勃地来参加“中美老舍诗文品读会”。这一天,距离老舍故居重新开门纳客刚好满两个月。老舍故居是继康有为故居后,岛城修复开放的第二处名人故居。在其开放的这段时间里,游客游览结束时 ,问的最多的一句话便是:“其他名人故居什么时候能改造开放?”对此,现场的工作人员显然无法回答。

不过,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局长张馨时 ,她给出了一个正面回答——政府将积极探讨改造开发鱼山路附近的20多处名人故居,争取时机成熟一个 ,改造一个 。当然,由于种种原因,这将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遗憾 20余名人故居仅有两处开放

“不错,真有文化气息。”7月23日下午,在老舍故居门前,江西游客、华南投资集团总裁陈明来边游览边不停拍照。陈明来告诉记者,他此行来青岛一是为办公,二是借机游览一下小鱼山和附近的名人故居,可惜拿着地图寻找时,发现地图上所标注的二十多处名人故居中,大多数都只是在门口挂了个牌子,里面则多数还住着居民,陈明来认为这样的景点有点“有名无实”。

其实,关心鱼山路附近名人故居的,远不止陈明来一人。在老舍故居开放的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不少前来游览的游客都会问上一句:“其他名人故居什么时候开放啊?”而在鱼山路附近,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拿着地图和相机的游客,慕名前来参观。不过,他们都是或多或少带着一些遗憾离开的,因为大多数名人故居还未对公众开放,很多人觉得“不过瘾”。

据悉,目前岛城已为人所知的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共有20余处,包括闻一多故居、沈从文故居、洪深故居、萧军萧红故居、王统照故居、蔡元培故居等等,多分布在山海关路、福山路、黄县路等老城区一带,但是截至目前,真正成为公共文化景点的仅仅就两处:康有为故居和老舍故居。其中后者用老舍先生的著作《骆驼祥子》命名的博物馆,不仅走出了一条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的新路,还从一个侧面向世人展示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青岛群贤毕至、名流云集的文化盛景,每天吸引着三四百游客前来参观。

“一座小楼架起了与文学巨匠沟通的桥梁,不虚此行。”在老舍故居的留言簿上,一位名叫岳元吉的游客这样写道。遗憾的是,类似的文化景点在青岛实在太少。

■探访 虽很破旧,但大都没闲着

岛城其他名人故居现状如何?是否也有向社会开放的可能?尚住在这些故居里的居民有什么样的想法……带着这些问题,近日,记者选择了几处比较有代表性的故居进行了实地探访。

闻一多故居:变身王蒙文学研究所

闻一多故居位于中国海洋大学鱼山校区内东北角。7月24日下午,记者在校园内看到,绿树掩映之下,故居外侧几乎爬满了爬山虎。通向小楼的台阶已经破碎,沿着台阶走上去,才能看出这是一座二层小楼,爬山虎没有遮盖的墙面上露出“王蒙文学研究所”几个蓝色的字。故居周围则杂草丛生。

记者在校园里随机采访了近20位海大学子,大部分同学都知道闻一多故居的具体位置,不过,所有同学都表示从未进入楼内参观。在中国海洋大学工作了20多年的李先生告诉记者,闻一多故居现在有人办公,一般情况下不让外人进去。在谈到它会不会对外开放时,李先生说:“这个可能性非常小。”

梁实秋故居:居民称住够了盼搬迁

位于鱼山路的梁实秋故居,建筑风格颇具特色,7月24日,记者走进该院时,遇到了5位在此写生的中学生。在他们的笔下,大门两边的柱子已明显发生倾斜,院内墙壁已出现多处破损……

82岁的张凡先生如今就住在梁实秋故居内,他已在此住了40年。“我家就22平方米,实在有些小。另外,冬天没有供热,到了夏天屋里还漏雨,太糟糕了。”张先生说完,又用手指着从二楼凸出来的一间小房告诉记者,以前那里只有一个阳台,现在被人搭成了一间房,由于阳台无法承受那么重的重量,阳台底部已出现了明显的裂痕,非常危险。

据张先生介绍,院内一共住着9户人家,现在老住户只剩下2户,其他的要么是把房子租出去了,要么是到孩子家住,把这里闲置了起来。“我也在这里住够了,如果政府能改造,给钱补偿或用异地房屋置换我都赞成。”张先生说。

童第周故居、王统照故居不同意改造声音居多

当然,记者也听到了一些不赞成改造名人故居的声音。同样位于鱼山路上的童第周故居,由于年代久远,房子已经破旧,但住在该院的崔国光女士认为,已经在这里住了三四十年,习惯了这里的生活,尤其是院子比较宽敞,可以种点菜,比较惬意,所以不想搬家;和婆婆一起住在童第周故居内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也表示不想搬家,“如果实在要搬,那也要看相关部门给的条件是否优厚”。

位于观海二路的王统照故居,外观同样十分沧桑,尤其是那扇铁门,上面的油漆大都已脱落。正当记者要上前敲门时,一名中年女子提着三个暖瓶走了出来。她说,自己是王统照先生的孙媳妇,姓张,现在栈桥上的快艇经营处上班。在谈到是否愿意将王统照先生的故居改造后开放时,张女士摇了摇头说,这都是老一辈留下来的房子,虽然旧点儿,但他们还是愿意住在里面。

■调查 故居“复出”,要迈四道坎

鱼山路周边,共计有20余处文化名人故居。很显然,如果其中大部分开放,就可以连成一条精美的“项链”,镶嵌在西部风貌保护区内。然而,据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局长张馨介绍,受四大原因制约,目前这些“珍珠”还难以成串。

1.居民意见不统一

张馨表示,作为政府部门,自然希望将这些文化名人故居,尤其是比较知名的文化名人故居改造,向社会开放,这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也能够为市民提供一个了解历史,触摸城市文化的窗口,但在现实中,经过他们多次摸底发现,文化名人故居内现居住的居民,对改造的意见不统一,有的赞成,但也有的反对。这样政府就很为难,“即使居住人数比较少的老舍故居,居民当年也出现了一些分歧”。

2.建筑面积难测算

由于年代大都较久远,不少文化名人故居内陆续冒出了一些“准违法建筑”。在梁实秋故居内 ,院里的“准违法建筑”比比皆是,就连楼上的一个阳台,也被改造成了一间小房;而在童第周故居院内 ,也有不少这样的建筑,有的甚至能看出刚抹了水泥的迹象。如果要改造名人故居,就势必要拆这些建筑,可这个时候政府却面临着“两难”,如果不算改造面积,居民不愿意;而如果算,政府就要承担更高的成本。

3.产权复杂难协调

经过摸底,市南区文化部门发现,不少文化名人故居的产权比较复杂,也正因此,其中伴随着一些矛盾,有的甚至还存在着漫长的官司较量。比如一处名人故居有10余间,其产权分为两个人所有,一人同意改造,另一人则不同意。本来,政府可以先改造其中的一部分,但调查后发现,此举也不可行。原来,10余间房子的产权当初并不是整体分割的,其中编号为奇数序列的房间属于一方,而编号为偶数序列的房间则是另一方。显然,这种产权交错的情形根本无法改造。

4.改造成本高

虽然市南区有关部门一再表示,文化名人故居改造的最大难处不在于钱,但钱也是其中一个制约因素。据了解,相比较前些年,现在岛城的搬迁成本已明显提高。这种背景下,政府与居民间很难就房屋补偿标准达成一致。

■动态 近期将探讨再改一到两处

“我们有信心改造好名人故居,但这不是个一蹴而就的过程。”市南区文化新闻出版局、旅游局局长张馨表示,对于名人故居,市南区将采取租赁、置换等多种手段,争取“时机成熟一个改造一个”,保护并盘活更多优秀历史建筑资源,但因名人故居产权各异、背后利益关系复杂,这项庞大工程并非短时期内能规划完工。今年,市南区将再次进行摸底调查并制订规划方案,继续探讨一到两处名人故居的改造事宜。

改造之前,市南区已对名人故居做了基本的修缮、粉刷外墙等保护工作。“我们希望住在里面的每个居民能住得舒适、同时又都能自觉保护这些建筑遗产。”张局长说。

■观点 这三处故居最适合开发

在谈到小鱼山周边的文化名人故居时,两位文史专家——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杨洪勋和青岛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巩升起都表示,青岛应该打造“名人故居一条街”,就文化内涵等方面看,沈从文故居、梁实秋故居和闻一多故居比较适合改造。

“沈从文在青岛居住了两年多,这段时间是他文学创作的成熟期,写出了几十篇中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对于梁实秋,杨洪勋也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他在青3年期间出版了《偏见集》和《文艺批评论》,并开始翻译《莎士比亚全集》;而闻一多无论是作为诗人,还是学者,更是给青岛留下了宝贵财富,如果他的故居能开放,也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罗少立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