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日报:江苏盱眙西汉王墓兵器似“吴王夫差矛”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长叶形铜矛

  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是被考古发现的春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神兵利器,也代表了当时兵器制作的最高水平。一般认为,其制作方法尤其是暗花纹工艺在吴越灭亡后就已失传,然而在盱眙大云山西汉诸侯王墓群考古中(本报7月16日文化版曾报道),考古人员在1号墓中发现一件神似吴王夫差矛的铜铍,这一发现可能为中国兵器铸造史续上断裂的一环。

  南博考古队长李则斌向记者展示了这件铜铍,带刃的前端类似短剑,长约30厘米,铜铍线条流畅优美。虽然距今至少已有2100年历史,但铍尖和锋刃没有任何缺损,黑色的铍身仍泛出幽暗的光芒,工艺之精良可与当代工艺品媲美。最令人惊叹的是铍身上的暗花纹,肉眼可以清晰可见,用手抚摸却丝毫感觉不到。这正是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兵器特有的工艺。这些花纹究竟是怎么铸造的,至今仍是个谜。

  记者发现,这件铜铍与吴王夫差矛极为相似,包括兵器的形状、设计原理、铸造工艺和暗花纹工艺,都是吴楚地区特有的,至于它究竟是上古神兵传至西汉并随墓主下葬的,还是墓主请铸剑师复古了上古工艺,则有待研究。

  除铜铍外,1号墓中还发现了戟、矛、剑、锥、弩机等兵器,很多兵器的木杆一端配有错金银的铜镦,即在铜器的凹槽中嵌进金银,其中一件不仅带有精美的云气纹,还刻画了十余只米粒大小的动物,包括老虎、野猪、鹿和熊,纹路细如发丝,形态灵动传神,令人叹为观止。

  精美是这批文物的特色。例如一件龙凤玉珮,使用了透雕、圆雕、浮雕和游丝毛雕,代表了当时玉器加工的最高工艺。无论是兵器、金银器还是玉器,即使放在现在的精品店里,仍很时尚,这表明古代人的审美情趣,和今人并无多大差异。

  此前,墓主的身份曾集中在5个人身上,荆王刘贾、吴王刘濞或他的父亲刘仲、堂邑侯陈婴家族,以及江都王刘非和刘建父子。根据出土的陶器器型,墓葬的年代应该晚于刘贾生活的时代,此外,墓中发现了汉文帝前元五年(公元前175年)始铸的四铢半两钱,而没有发现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始铸的五铢钱,为断代提供了重要参考,墓主是刘濞或刘非的可能性比较大,此外陈婴家族也不能排除。(记者 王宏伟)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