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宗考古之最集体亮相首都博物馆考古中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年成果展
2010年7月29日上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首都博物馆联手推出的“考古中华”展在首都博物馆隆重开幕。该展览是纪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的系列庆典活动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首都博物馆馆长郭小凌等领导、嘉宾共同出席了展览开幕式。展览展出考古研究所60年来在以夏鼐为代表的前后四代数百位考古学家历经风雨,披沙拣金所获取的各种重要的成果。
400余件珍品构成最大规模考古专题展
此次展览展览分为:沧桑巨变-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的过渡、谷豕是飨-史前农业和家畜饲养的起源与发展、家园变迁-史前聚落的出现发展和扩散、文明曙光-文明化进程和多元一体格局、王朝崛起、辉煌殷商、礼乐大成、巍巍帝都-中国封建王朝的都城、幽冥陵寝-古代帝王的陵寝、窑冶之术-瓷器的生产、佛教繁盛、西域风情、科技之力、范金合土-商周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化腐朽为神奇、走出象牙塔等十八部分。展出60多处重要聚落址、都城址、佛寺遗址与大型墓葬等考古发掘出土的400多件珍贵文物,并配以大量的图片与文字解说,以及考古发掘影视作品。使观众能够从多角度感受考古发掘研究的成果与乐趣,以及在诠释中华民族的祖先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展览题材之新颖、内容之丰富、文物之精美与多样,都是首屈一指,是我国举办的规模最大的考古学专题展览。
近七成文物首次向社会展示
展览展出的许多珍贵的文物,大都为考古研究所考古发掘出土的精品,有各种青铜器、玉器、瓷器、陶俑、金银器等,品味极高,许多文物是第一次向社会公开展出。如华北距今15000年前的刃部磨制的石铲与弓箭箭头、钱塘江流域距今9000年前后的稻米、接近5000年的安徽尉迟寺立鸟神器、4000年前陶寺的毛笔朱书文字与瓦、黑彩蛇形龙盘、汉代最为精致的错金镶红宝石的铜金钱豹、北朝人面瓦件等。而一些考古影视作品,如缅怀夏鼐、陶寺观测台观测缝的解剖、殷墟54号大墓的发掘、龙泉窑遗址的发掘等,都是首次向社会公开播放。
多宗考古之最集体亮相
据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介绍,此次的展品中,有很多是迄今发现的考古资料中属于我国乃至世界之最,仅就史前时期及夏商周时期的展品为例,不完全统计有:华南地区最早的陶器(距今约12000年);内蒙古兴隆沟赤峰遗址出土的、世界上一经发现的最早的黍(距今约7600年);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最早的家猪(距今约9000年前);内蒙古赤峰大甸子出土的最早的家鸡(距今约3600年);陕西临潼白家遗址出土的最早的彩陶(距今约7000年);陶寺遗址出土的最早的都邑、最早的玉圭和玉钺等仪仗用具,还有最早的铜铃、最早的朱书文字、最早的陶板瓦;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中国最早的宫城、最早的带中轴线理念的宫殿群、最早的官营手工艺作坊、最早的青铜容器群和青铜武器、最早的仪仗用玉石器群、最早的用车痕迹——车辙、最早的嵌绿松石龙形器;最早的商代都城——偃师及最早的建于宫城中的后花园等等。
以研究课题展开 吸引公众注意
该展览的最大特点是:展览以围绕考古学研究的一些重大课题而展开,具有极为丰富的知识。如距今10000年前后文化变化的特点、农业与家畜起源的状况、中国文明曙光的展现与王朝的崛起,历代都城制度的演变等至今学术界研究的重大课题。
展览展示的一些学术前沿课题的研究进展,也是社会公众极富兴趣的问题。如史前地震灾难遗迹、如何将尸体解肢后埋葬、夏王朝之前的尧舜时期的都城的探索、商代甲骨文如何从地下取出并释读、象征中国古代文明的青铜器是如何制作的、秦阿房宫的建筑基址在何处、曹操所建的都城-邺城对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古代开颅术的形式、如何分析古代人的食物结构等各种热点议题,吸引观众的关注。
链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中国考古学的历史基础十分薄弱。考古研究所成立后的前30年,致力于中原及其周围地区史前文化的调查和半坡、庙底沟等一批典型遗址的大面积发掘,逐步建立新石器文化发展谱系;开展夏文化的探索和商文化的溯源,进行安阳殷墟、长安丰镐、洛阳王城等商周王都遗址的持续发掘,建立夏商周考古资料的断代标尺;进行汉唐两京和元大都的城址勘察与重点发掘,探讨历代都城形制的演变规律。一系列的发掘研究成果,为建立中国考古学的学科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也为我国培养了一批得力的田野考古工作骨干。
20世纪70年代以来,考古研究所的田野考古工作推进至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开展华北与华南地区新旧石器时代转变的探索;全面揭露了青海柳湾、山东王因、内蒙古兴隆洼、安徽尉迟寺等原始聚落遗址与墓地;夏商周时期,新发现的偃师商城、洹北商城,持续发掘的二里头、殷墟和丰镐遗址,以及北京琉璃河、滕州前掌大和内蒙古大甸子墓地,都有新的突破,并开展先周文化的探索;汉唐宋元时期,新开展了曹魏-北齐邺城、唐宋扬州城、南宋临安城的勘察和重点发掘;还进行若干帝陵陵园的考察和瓷窑遗址的发掘;取得了目不暇接的收获。
展览还全面展示了现代科学技术如何在考古学研究中的运用及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如卫星定位系统、数字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遥感、探地雷达等。展示了考古空间信息技术、考古勘探、年代测定、环境考古、体质人类学研究、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化学成分和物质结构分析、木材与树木年轮分析、同位素分析等,展示了考古学发展的新的趋势。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月度排行
新闻速递
- 关于《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的解读
- “语文·博物·美育”融合课堂教学研讨会在中关村一小...
- 《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行办法》
- 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国有文物资源资产管理暂...
- 国粹与国货的完美相遇,《国色天香》景泰蓝牡丹美妆璀...
- 中央决定李群同志任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 2020年12月中国文物艺术品市场分析报告
专题视点MORE
原创推荐MORE
- 文物网培训中心
- 美好时光
- 大家鉴宝—老窑瓷博物馆公益鉴宝活动圆满举行
- 曜变之旅
- 菖蒲河园,一袭釉色染枝头
- 龙泉琮式瓶
- 盛世风袭北京城,金秋月览长安客(下篇)
- 阿富汗珍宝展之:石膏盘上的希腊神话
- 秘色出上林
- 阿富汗珍宝展之:恒河女神雕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