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让博物馆走向大众

  一场接一场的展出,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洗礼。自去年3月27日免费开放一年多来,省博物院举办了各种形式的画展、书法展、文物展等活动。许多观众因此获得了面对面品评珍贵名人字画,近距离欣赏稀世文物珍宝的机会,获得了难得的文化熏陶和精神启迪。这正是免费向社会开放后的省博物院致力于达到的目的和效果――多办展览,办好展览,让展览更贴近普通大众。


  确立“办展览、服务公众”的宗旨


  从去年开始,按照国家提出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的统一部署,省博物院积极调整工作思路,以举办展览、服务公众作为工作重点。截至目前,博物馆已先后举办了多个历史类、艺术类和社会宣传教育展览,如:《走进契丹女真的生活――辽金历史文化展》、《旗装雅韵――满族历史文化服饰展》、《百花争春――院藏花鸟精品展》、《抗击南方冰雪大型图片展》等。仅今年一年,预计就会有18次大型展览。


  展览类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其一为自办展览。省博物院在充分挖掘、展示自己馆藏的基础上举办了富有关东地域特色的陈列展,如《心画荟萃,笔墨乾坤――吉林省博物院藏明清书法精品展》、《浩歌千秋――东北人民抗日歌谣展》等。其二为交流引进展览。国内各大博物馆之间将各自的馆藏特色珍品进行交换展览,由此丰富了各个馆的展览,如与南京博物院交流展出的《傅抱石中国画展》,与安徽省博物院交流的《画魂:潘玉良美术作品展》等。其三为与政府部门、机关单位以及个人等社会资源合办的展览,如与省外事办举办的《和谐之光――刘步蟾、金晖中国画作品展》、与省科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工艺美术协会合办的《民间艺术精品大展》等。除了积极引进、举办各类展览外,省博物院不断走出去,将本院的特色馆藏与其它馆进行交流展示,如《张大千书画展》赴江西展出;《满族服饰展》和《满族历史文物展》等也曾到安徽、浙江等地进行宣传展示,扩大了我省的文化影响。


  细致服务 让展览更贴近公众


  丰富多样的展览吸引了大众,来省博物院参观的人数较免费开放前成倍增加,常常观众盈门。在举办《潘玉良美术作品展》期间,接待参观人数达十几万人,有的观众甚至是从辽、黑两省赶过来的。而有的大学的考古、艺术以及文学等专业还把省博物院当作第二课堂,老师经常带领学生参观展览,结合实物给学生讲解,让其对专业知识有更真切的认识和了解。


  随着展览的增多,观众对展览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如在参观书法展览时,有的观众就提出,一些行书、草书作品的字很难辨识,能否在作品说明上把书法内容全部标注出来。对此,省博物院马上进行了改进,把难以辨认的书法全部在说明中解读出来。参观者非常高兴,他们说:“字都认出来了,就知道作品所表达的内容了,而原来只是简单地看形式!”


  在讲解上,也进行了更人性化的改进。不但设立了定时讲解,而且在解说词上也一改原来用词华丽、讳莫如深的语言,尽量做到通俗易懂,使观众了解文物的精妙所在。


  不断提高的服务意识和逐渐完善的服务手段,吸引了更广泛的参观者群体。目前,参观博物院的观众不仅有大、中学生和具有一定文化欣赏水平的人,普通老百姓、低收入人群的参观数量也明显增多,包括进城务工人员、农民以及离退休的老年人等。连续不断的展览安排培养了一大批固定的观众群体,很多观众会打电话询问近期将举办哪些展览。


  亲近历史文化 共享文化遗产


  各类展览赢得了社会广泛好评。一些观众纷纷在留言册上留言:“参观契丹、女真人展览,让我们又回顾了一次历史,看到了这些真实的物品,觉得非常感人!”


  省博物院免费开放的一年时间内,共接待国内外观众几十万人次。该院副院长赵聆实说,免费开放对博物馆来说是一次革命性的发展与进步,使公众获得了亲近历史文化的良好契机。博物院因此应积极完善服务,发挥功能,让馆藏文物真正成为全体人民共有共享的文化遗产,使博物院成为公众自我教育和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让更多的群众享受这种文化氛围。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