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保真不打假——此等“行规”何时休

  编前话


  正所谓“盛世兴收藏”。据媒体报道,中国的收藏已经跨入了“亿元时代”——从去年秋天到今年6月初,在我国内地拍卖成交价超过亿元的艺术品已经有6件。


  在我省,虽然还未曾出现亿元拍卖的惊人一槌,但从那些大大小小古玩市场里人头攒动的场景,仍然可以看出文物艺术品收藏在民间不断升温的态势,如今,从地摊演变成长起来的古玩市场,已遍布我省14个市。


  文物艺术品市场健康发展,还有哪些需要完善之处?在“收藏热”的背后,还有哪些应该尽快弥补的缺失?记者通过实地调查,采写了一组《怎样看收藏市场热》的稿件,将分为上下两期刊出,敬请读者关注。


  文物艺术品市场像一块巨大的磁石,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收藏者:有人为其艺术价值而来,有人则紧盯它们的市场升值空间。


  在虚虚实实的文物艺术品市场里,有人淘得了真品,有人却买回了一堆假货。


  对收藏,我们该持什么样的态度?还有哪些功课要做?怎样借助它来推动广大群众喜爱和学习传统文化,逐渐形成民间的文物保护热潮?


  蜂拥而来


  有人为艺术有人为赚钱


  用“热”这个字来形容目前沈阳市的文物艺术品收藏状况,盛京古玩城办公室主任刘祈认为一点不为过。 “这几年,沈阳的收藏爱好者不仅快速增多,而且出现了年轻化的倾向,这是非常可喜的。 ”他说。


  刘祈在盛京古玩城工作5年多了,他对这个城市收藏领域的评说,当然有一定的权威性。


  建于2001年的盛京古玩城,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有400多业户。无论从面积,还是从经营业户数目来看,它在沈阳市古玩市场阵营中都算得上是领头羊。


  7月24日,周末。记者在这里看到,市场内人头攒动,买卖交易热闹非凡。


  有人在旧式木器前驻足观看,有人向卖主询问近代玉器的价格,有人则围着瓷器艺术品仔细端详……


  散发着历史气息的古玩城,已经成为了收藏爱好者的淘宝之地,很多人乐在其中。


  刘炳云有60岁了,他是这座古玩城里比较年长的业户。他告诉记者,自己干这“行当”有10多年了,也亲身感受到了这10多年来沈阳文物艺术品收藏市场的发展速度,“现在来买文物艺术品的,老年人、中年人、年轻人各种年龄段的都有。 ”当然,在这些人中,有人是只为艺术欣赏而来,也有人是盯着收藏品的市场升值空间。


  刘炳云说,去年他到广西的几座古玩城转了转,花1万多元淘回了一对红木椅子。 “运回沈阳后不长时间就卖掉了,挣了钱。 ”老人高兴地说。


  日渐升温


  14市甚至一些县城都有古玩市场


  所谓收藏,简单地说,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收集、保存起来,传承下去。文物艺术品往往以其历史、艺术和科学等方面的价值而具有很高的收藏意义。


  据媒体报道,中国的收藏已经跨入了“亿元时代”。有统计数据显示,从去年秋天到今年6月3日,在我国内地拍卖的艺术品,成交价超过亿元的已经有6件。


  国家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收藏家协会秘书长聂鑫向记者介绍说,随着民间收藏热的兴起,从地摊成长起来的古玩市场,现在已遍布我省14个市,甚至在一些县城也出现了文物交易场所,其热度由此可见。


  在分析当前收藏市场空前活跃的原因时,聂鑫说,主要是因为经济水平提高了,群众的生活质量上来了,所以对文化和精神层面的需求自然较以前更加丰富。


  文物艺术品一般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又具备传承文明的艺术价值,稀缺而又不可再生,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魅力和价值也会越来越大。现在人们手中有了更多的活钱,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对收藏产生了兴趣,把收藏当成了提高修养、完善情趣,甚至是投资理财的重要方式。


  但是,聂鑫还是有些遗憾地说,在我省文物艺术品收藏市场中,辽宁本土艺术品所占的比重并不大。“在这点上,收藏者、艺术家、市场管理者及各方面都还有很多功课要做。 ”


  比如,沈阳是清文化的发祥地,清文化遗存大量存在。作为辽宁的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如果能专注于此,从民间来加以收藏,防止其流散,那么每留下一件,就是为辽宁留下一份宝贵的财富。


  鱼龙混杂


  利益驱动真品少假货多


  指着自己藏室里的文物艺术品,收藏者贾先生对记者说:“收藏这些东西得有鉴别力,得靠经验积累。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现在市场上很多文物艺术品都是假的。在收藏过程中,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从没买过假货。 ”


  贾先生拿出了一只青花碗说:“这就是我从前买到手的假古董,到现在我还留着它,作为对自己的一个提醒。当时我‘走眼’了,花了比较高的价钱买下了这只碗,而且当时还是从一个非常要好的朋友那里买来的。 ”


  搞收藏要有经济实力,更要有眼力。


  一位收藏界的人士告诉记者:“古玩界有一条行规,‘古玩市场不打假’,古玩交易讲的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至于东西是真是假、是好是坏,全凭买方眼力。 ”


  所以一旦你买到了赝品,就只能怪自己的眼力不济,自认倒霉。


  采访中,省收藏家协会秘书长聂鑫提醒藏友说:“收藏是一门学问,买藏品时一定要谨慎。 ”他举例说,比如清末民国初期的瓷帽筒子,2000年左右这种艺术品的真品在市场上还能很容易看到,但现在已经很少了。 10多年前,一尺多高的青花或粉彩胆瓶,品相好的也就1500元左右,但现在见到的大多是仿制品或者是残次品。偶尔一次看到品相完好的清末民国初期的一对粉彩胆瓶,要价已经到了5万元以上。


  在目前的文物艺术品市场上,要想淘到有价值的真品,往往需要收藏者具备较丰厚的专业知识。


  去年,书画爱好者老王在一个朋友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个人,该人自称祖上曾做过高官,留下了一些“好东西”,现在家里缺钱,想一次性转让出去。老王轻信了,对那些字画也没看出有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就花100万元全部买下了。但是当他兴冲冲地拿着这些字画请省收藏家协会的专家过目时,专家们的鉴定结果令他气愤至极:字画全是赝品,根本不是清代的作品,而是现代人仿制的。


  维权曙光


  购假者首次得到全额退款的积极意义


  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沈阳市的一位企业主出资81万元购买了7幅“名画”,经鉴定,这7幅所谓的名画均为赝品,购买者一气之下将售画的艺术品公司告上了法庭。但由于鉴定困难,此案历时6年、经数次审理后才于今年7月初正式结案。购买者终审获得了81万元的全额退款。


  专业人士分析说,该判决结果意义很大,它对古玩界 “不保真、不打假”的交易行规将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多年来形成的陈规陋习,使得民间收藏已成为一个高风险的投资领域。聂鑫向记者介绍说,为了提高收藏者收藏方面的知识,省收藏家协会经常举办一些收藏方面的讲座,搞鉴定交流,一般一个季度还会搞一次免费鉴定活动。搞这些活动,都是意在推动民间收藏的良性发展。


  聂鑫希望有关方面能采取有力措施,积极促进民间文物艺术品收藏的发展。在目前的情况下,收藏者也应提高法律意识,一旦上当受骗,要积极利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权。


  收藏者还应该加强学习历史、文化、专业制造工艺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盲目收藏、投机取巧都要不得。


  聂鑫提醒说:“盛世收藏是件好事,它对民间文物保护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面对收藏市场的不断升温,收藏者更应保持冷静,理性选择。”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