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众对当代艺术Say Yes

  广州三年展属于当代艺术展,从2002年开始,每三年举办一届,以其专业性和深刻性闻名国际。


  索引


  作为改革开放的重镇,以观念开放著称的广东在艺术上一直以岭南传统艺术为主要据点,广州当代艺术三年展的出现恰好打破了这种本土艺术格局,它以一种非常强的开放性推动了当代艺术的发展,从而使广州和国际前沿的当代文化持续性地发生紧密的关联。


  展·况


  “也许很多广州人都没有听说过广州三年展,但伦敦的文化人圈子都认为这个每三年举办一次的艺术展,是中国最好的。”这话出自参加了三次广州三年展的英国著名主播菲利普·多德之口。虽然说得有点绝对,但是当我们梳理广州三年展的来龙去脉时用来当作其中的衡量和考察意见也未尝不可。


  专业性和深刻性兼具


  有关广州三年展,在这里还有两个有意思的细节必须提及。据说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参与策展工作,每一次和策展团队一起吃饭或者谈事的时候,手头都会拿一个本子不断地记东西,而且不断地发问。他发问的内容不是艺术的问题,而是有关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等最基本的问题。对此有人评价,作为一位国际上很重要的策展人,他能很重视艺术在现实中生长的机制,一定要了解清楚当地文化的种种特点才投入到策划之中,这恰恰反映了“广三”的专业性和深刻性。


  小机构办成了大展会


  另一件事发生在展览开幕后,当大家都为这个展览的成功而欢欣鼓舞,当时有一群艺术家买了一件礼物要送给广东美术馆,他们把礼物用红布蒙起来,事先也没透露究竟是什么,最后他们用一架车把礼物推出来,揭开后发现是一个很大的陶瓷牛,送“牛”的意思是能够将这样一个展览做得如此出色,本身非常“牛”,至今这“牛”还放在广东美术馆的里面。而当大家喝完酒的时候,在国际上见过诸多风云的策展人侯瀚如却抱着王璜生喜极而泣。此事说明,在中国由一个这么势单力薄的机构去做这么大一件事,而且做成的最后效果还不错,确实是不容易的。三届展览,发掘了不同的思想主题,同时也见证了“广三”的发展与成功。


  三届展览一届胜于一届


  第一届“广三”从历史梳理的角度对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当代艺术作了一个重新的解读,即放在当下的角度对一段历史做出新的解释。这个展览很快在国际上便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当时上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的大艺术家们的重要作品几乎都到场了。当时就有人跟发起人王璜生说:“你这一届做得这么好,大牌几乎都到齐了,那么你第二届该怎么做,能超越第一届吗?”


  第二届从珠三角改革开放,以一种实现现代性比较同步的现代性特点来作为展览的切入点,推而广之对大家都在关注的特殊的现代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展览同样也赢得了国际上普遍的关注。在这两届的基础上,第三届“广三”又将主题定到一个比较前沿的先锋文化的问题上,就是后殖民主义这样一个大家似乎感觉到但是没说出来的话题,作为一个地方的文化活动能够讨论这样一个大的世界性的问题并提出反思,理所当然普遍得到认同,业界把第三届的成功定义为勇于超越。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国际著名策展人如侯瀚如、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能够加盟也是“广三”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的确,翻看一些新闻媒介的报道,2008年在亚洲有近10个双/三年展,业界评价最好的还是“广三”。


  展·品


  “中东频道”第三届广州三年展的“特别计划”中有一个“中东频道”,一共有20多位来自中东的实验纪录片艺术家,可以说这是中东艺术在中国的首次展示,放在全国范围内都是非常不容易的实验。


  《齐达内的忧郁》陈侗和图森共同创作的一个作品,基于图森写了一部非常短的小说《齐达内的忧郁》,讲当时齐达内以头撞人的事,而陈侗根据这部小说制作了一个录像装置艺术。


  展·开


  第三届邀请了大量理论家及艺术家


  用行内人的话说,第三届广州三年展开始的时候,其实面对的是一个国际语境,后来通过分析现行的意识形态和话语模式,提出“与后殖民说再见”这样一个主题,其中还动员了相当多的国内外后殖民主义的理论家和艺术家来参与。这也可以说是当代艺术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


  此次比较特别之处还在于其事后的延伸意义及故事,即这些原本是“说再见”的对象们的互动———艺术家与艺术家、艺术家与理论家之间都具有相当大的诚意,展览结束后大家也保持了很好的关系。比如说策展团队中有萨拉·马哈拉吉(SaratM aharaj),作为一个后殖民艺术家,实际上在交往之中很多参与其中的艺术家却发现并不可以简单地去定位当代艺术上的身份。他开玩笑说自己是一个研究者,而不是一个所谓的后殖民艺术家,萨拉·马哈拉吉儒雅的学者风范让人尊重。


  展览与艺术家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


  展览与人是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多数艺术家也受到“广三”的影响。比如艾萨克·朱利安(Isaac Julien),他是一位在后殖民领域工作得很出名的艺术家,事实上他没有参加广州三年展,但从一开始就和“广三”走得很近。前两个月他在上海做了一个大型的展览,在国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他有作品受到了广州三年展的影响。据了解,当中缘由要追溯到2007年“广三”策展的时候,当时艾萨克·朱利安参加了其中在伦敦举行的发布会。他当时打算拍一部和中国有关的影片,结果三年展的思潮令他很慎重地修正了自己作品的基本框架,接着用了两三年的时间把这件作品完成了,今年6月开始在全世界发布,包括悉尼双年展等等,这部作品名叫《浪》。


  实际上,广州三年展是一个平台,它能慢慢地把一些人连在一起,把这些人的思考连在一起,即使这次展览结束了,大家之后还是会不断有新交叉点。比如三年展结束后一年,2009年的威尼斯双年展爱尔兰馆的开幕式有一个项目,那就是发布2008年广州三年展的一本读本。而作为被英国《卫报》评为“当代最有智慧的两位时代政治文化变迁的评论者之一”的菲利普·多德就说,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广州三年展,并认为这是能够撬动广东省珠三角地带文化创意产业最有效的一个展。


  验明正身


  广州三年展属于现代艺术展,从2002年开始,每三年举办一届,到2008年已经总共举办了三届,每一届的主题都各不同。


  第一届重新解读-中国当代艺术十年(1990———2000)


  展览时间:2002年11月18日———2003年1月19日


  地点:广东美术馆


  内容:从学术的高度综合回顾上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展示这十年创作的一批最具意义的实验艺术作品,并通过这个展览的组织、巡回和编写图录扩大中国当代艺术在世界上的影响。


  第二届别样: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


  展览时间:2005年11月18日-2006年1月15日


  地点:广东美术馆


  内容:“别样”,是指在新的社会经济模式条件下发展而成的特定的、蓬勃发展的、富有活力的文化和艺术的特殊现象和方式:“一个特殊的现代实验空间”则是把以珠江三角洲地区为核心区域的地理位置所代表的发展中地区的特殊样式作为研究起点,讨论这种充满活力而又不失混乱的特殊现代化模式及当代艺术文化现象。


  第三届与后殖民说再见


  展览时间:2008年9月6日-2008年11月16日


  地点:广东美术馆


  内容:“与后殖民说再见”是策展工作的理论出发点,同时也是策展团所欲呈现的一个批评性视野。从广州、香港、澳门“珠三角”区域“殖民”与“后殖民”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探讨从后殖民“出走”和“再出发”的文化理论问题,主动刷新理论界面,从目前主导性的、泛政治——社会学的话语意识形态中出走,进行一系列学术与视觉组织工作,包括“流动论坛”、“进行中计划”、“思想屋”、“自由元素”“提问练习”等。


  策展人


  广州三年展的出现是基于广州城市气候开放


  ◎发言人:王璜生(广东美术馆前馆长、广州三年展主要发起人)


  广州名片:请你谈谈当时发起广州三年展的初衷?


  王璜生:举办广州三年展最初的动机是想做一件和当代文化相关的事,我们也看到国际上很多机构或城市(政府)通过举办这种大型的艺术活动而使活动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的先例。而当代艺术的观念在广州是比较薄弱的,但这里思想比较开放,和港台、国外的接触都比较频繁,所以我们觉得这个城市是可以举办一个大型的文化活动的。正是基于这样一个想法我们才开始做“广三”的策划。


  “广三”培养了当代艺术观众


  广州名片:从策展人的角度看,你认为广州三年展的行业目的和现实意义是什么?


  王璜生:首先,我觉得它在学术上有建树、有声音;第二,是建立了广东乃至中国与国际文化界的一个平台,因为每次活动都有很多国际上的艺术家、评论家、美术馆人、策展人还有媒体参与,大家都非常关注;第三就是和当地文化———特别是大众的文化需求发生了关联,它可以使广州民众感受到当代艺术的氛围,当代艺术带来的乐趣和文化思考。在这一点上广州三年展的益处是非常大的,而且效果不错,特别是第三届,来观看展览的观众非常的多,而且大家可以通过活动满足各自不同的需求,有些人在里面看到喜欢的东西,有些人看到热闹等等。“广三”可以说在广东培养了一群观众,培养了普通市民对当代艺术、当代文化的认识和兴趣。


  本土关注度远没有国际的高


  广州名片:民间组织和承办的模式与国际其它大型展览有何不同之处?


  王璜生:但像这样一个活动恰恰是由一个美术馆,一个在地区中无足轻重的民间机构独立承担的,而不像卡塞尔文献展、威尼斯双年展都有机关政府权力的投入来办展,它能够和那些展览一样成为地方文化的名牌是非常不易的。其实我们也知道,广州三年展在广东的反响并没有在外面的好。我有时开玩笑说,“广三”或者说广东美术馆在国际上评价是最好的,其次是国内的,第三才是广东的,“广三”在广东本土的评价和关注度远远没有国际范围上的高。


  展·望


  应实现多元性、宽容性、开放性和学术性四维发展


  ◎评估人:李公明(当代艺术评论家)


  广州名片:请你谈谈广州三年展在当代艺术界的地位?


  李公明:我觉得广州三年展在国内的当代艺术领域做出了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品牌,它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广东地区,而是扩大到全国范围内。三年展的命题、邀请的艺术家和展示的作品都处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中比较前沿的水平。每次办展之前,美术馆都会有选题的策划与讨论,比较突出的一点在于,广州三年展非常注重于学术性探讨。其实国内大型的双年展或是三年展想要形成一个自己独特的品牌、独特的风格是比较难的,因为这种“独特性”在当代艺术的发展中需要经历过历史的检验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个性。


  广州名片:你觉得广州三年展作为一个向公众开放展览的活动,其学术性与大众性如何调和?


  李公明:其实一直以来这都是当代艺术中的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当代艺术在表现语言、操作方式等方面都好像具有一种“精英”的气质,观赏者只有对当代文化有所理解才能够对这些作品有所理解。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要看到,三年展所借助的媒介和手段打破了以往传统艺术的某种固定模式,它其实在接近生活,接近普通人精神上的诉求。所以很多艺术家所反映的主题、所运用的艺术图像都会选取人们在视觉经验和生活体验所熟悉的内容,像有关战争、环保等等的社会问题,这些都是我们称为具有人文社会关怀的内容,正是基于这种题材选择和关怀本身,当代艺术、当代展览便具有了跟大众交流的可能。其实当代艺术经常会有与观赏者互动的内容,我们可以在方法上实现学术性与大众性的调和。(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广州名片:你对广州三年展的未来有何看法和期望?


  李公明:广州三年展举办这么多年来,它在艺术家,特别是当代艺术家圈子里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能够加入到这样的展览中对于很多艺术家,包括独立策展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次经历,这点在行内应该是得到公认的。在世界范围关注当代艺术的圈子里,广州三年展也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因为一些国际艺术家和策展人也都参与到了其中。我希望广州三年展在多元性、宽容性、开放性和学术性这四个维度上都能继续发展,因为当代艺术现在也在寻找一个更高的平台,实现自身的突破,一方面要做到更加关注国际多元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中国本土文化和本土艺术的表现问题。


  唯心


  一场学术性艺术


  与大众的经典艳遇


  多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上的走红一直是国内媒体报刊中一个“不痛不痒”的话题:某位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拍卖了多少英镑和美金,谁的作品又刷新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价位记录等等。所有这些,如果用广州老街坊的话说,就跟有关部门公布的G D P数字,与市民们日常面对的市场菜价是没有多大关系的。


  艺术是不是要普罗大众能接受和理解,才是好艺术?我看这倒不一定。可以肯定的是,国内多数当代艺术展在圈子里普遍反应热烈,但在本土百姓生活中,并没有发生多大的牵连,严格上来说这当然包括广州三年展。策展人王璜生也承认,广州三年展在广东本土获得的关注度相对在国际的评价并不高。


  尽管如此,我仍然坚持一个说法:相比国内其他当代艺术展,广州三年展在市民大众的影响力是最高的。至少它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一部分广州市民大众对现代艺术的好奇和兴趣,两者建立起了某种方式地沟通。众所周知,广州三年展学术性非常浓烈,恰恰就是在这样专业性比较强的艺术展览中,其自身表现出来的与大众接触和互动的诚意前所未有。(南方都市报www.nddaily.com SouthernMetropolisDailyMark 南都网)


  据透露,“广三”每个展览要说什么话、研究什么学术专题、用什么方式来和当地的文化发生关系从而推动当地文化的增长都要经过认真讨论的。强调文化生长的概念,所以策展人明白一个活动在这里扎根,在民众的心目中就必须有一种与它共同发生关联的一个认同感,即使那只是“虚无缥缈”的当代艺术。可以说,一方面希望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一方面希望跟民众发生关联,这是“广三”的现实目的也是具体理想。


  接下来的问题可能就是,参与展览艺术家要怎么做到既在学术上有自己独特的创新,同时在艺术表达的手段方面、制作方面能够做到和公众的沟通与互动?我想这个问题在“广三”的发展中已经越来越得到体现。


  谈论当代艺术时,有人喜欢问“懂不懂”,我却喜欢说“有没有感觉”,正如广州三年展,虽然这暂时不能说是一场可以与普罗民众深入了解的恋爱,但其确实是一场当代学术性艺术与市民大众的经典艳遇。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