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白方寸,看时光从指尖滑落——《墨影——华人艺术家风采》董明摄影作品展侧记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赵无极在巴黎13区的工作室中。  董明


       简陋的房间里,纸箱堆得老高,工作台上还搁着大瓶小瓶的颜料,只见赵无极站在墙角、手扶画板、侧过脸来、眼神纯净。近日在上海中国画院举办的《墨影——华人艺术家风采》董明摄影作品展上,谁也没有想到董明会选取这样一帧朴素的照片作为展览的主打作品。


  画面中,赵无极平易得不像艺术大家、倒似邻家老人。事实上,人物退到画面的深处,观众被引向艺术大家生存的空间,正是摄影师董明的良苦用心。在法国,接受艺术家的接见比接受总统的接见还难。2006年9月,董明在一位法籍朋友的帮助下,终于盼到登门拜访赵无极的机会。赵无极的工作室在巴黎13区。然而据董明回忆,木质的窗棂、水泥糊的墙与印象中巴黎那些光鲜亮丽的小洋房实在相去甚远;而赵老先生身着简单的白T恤外披藏青色夹克、脚踏有些破旧的黑皮鞋,也与其艺术大家的夺目光环形成鲜明反差。“那天,我与赵老先生攀谈了4个多小时,当聊到一幅我仰慕已久的画时,他竟然立刻起身为我翻找起那幅画来,我也随即用镜头捕捉下这意味深长的一瞬。”董明说。


  董明自幼对绘画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最终决意用镜头留存中国画坛艺术大家的黑白影像。从1997年投入拍摄至今,董明历时10多年,拍摄下当今散居世界各地的60多位华人画家,甚至不惜辞去收入颇丰的银行工作,租下一家小型的摄影工作室。赵无极、朱德群、程十发、陈佩秋、林曦明、韩美林……这一连串名字连缀出的是一条清晰的当代绘画发展过程。弥足珍贵的是,程十发、张仃等一些已经离我们而去的大师身影,在董明的镜头中已然凝固成不可替代的绝唱。


  当光圈和快门调节到最为敏感的一个瞬间,艺术家超越其波澜壮阔的作品,以丰富的精神世界、独特的人格魅力成为另一道风景。而在与许多艺术家的交往过程中,董明也找到了自己的乐土。没能用自己的相机为吴冠中拍下一帧影像,董明感到遗憾至极。董明约吴冠中约了4年。今年6月,就在吴老先生去世前夕,他还特意在北京等了3天,可惜吴老先生家中的电话一直没人接听,后来才听说4月份吴老先生就住进了医院。


  恰到好处的手势,可谓董明镜头中不可或缺的艺术语言。在他看来,手是人的第二张面孔,捕捉手的瞬间也即在捕捉人的个性。执起烟斗的手是张仃的手,那是他最生活化也最具辨识度的一个姿势;举起巴掌的手是朱德群的手,谈笑间他兴致一高常常就情不自禁地舞起来;微微张开放在胸前的手是袁运甫的手,平日里他就是这么一个温和、随性的人;托腮沉思的手、捧起茶杯的手、拿有画笔的手、翻看图册的手……手往往出现在人物的最前端,借由手所表达的感情,一张照片的力量才能得到最为充分的发挥。

扫描此二维码,分享到微信

中国文物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一、凡本站中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版权均属中国文物网所有,转载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文物网”,并附上原文链接。

二、凡来源非中国文物网的新闻(作品)只代表本网传播该信息,并不代表赞同其观点。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见后30日内联系邮箱:chief_editor@wenwuchina.com

相关推荐
新浪收藏 | 出山网 | 中国艺术网 | 书画圈网 | 东方艺术媒体联盟 | 辉煌艺术网 | 大河艺术网 | 中艺网 | 环球文化网 | 文物出版社 |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 | 北京文网
腾讯儒学 | 东方艺林 | 贵州收藏网 | 中国经济网 | 广州博物馆 | 华夏艺术网 | 中华汝瓷网 | 中新网